慕道班實錄(三):千錘百煉的牧者

CP157001172dpi

文/孫基立

 

帶領慕道班和教會,對牧者有甚麼挑戰呢?

 

自由是雙刃劍

 

在慕道班中,牧者需面對一個極大誘惑,就是試圖以己意代替慕道者自由的選擇。有些牧者會軟硬兼施使慕道者礙於人情很快答應接受基督,但在慕道班中,有學員就抱怨自己當初是「被迫決志」的,所以要重新參加慕道班。

 

任何虛假的「決志」其實都是無效的,這對傳揚上帝的信息弊多利少。而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摧毀了慕道友對基督徒的信任,從此可能對基督徒敬而遠之。

 

我非常理解傳道者的良苦用心,但上帝在伊甸園創造人類之初,就將自由賦予人類,上帝當然知道自由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危險,但人類若沒有自由就沒有尊嚴,也無法真正成為上帝的兒女。而福音是由耶穌的生命換來,人只有準備好自己的心,才能領受這珍貴的禮物。

 

讓信徒與神建立直接關係

 

那麼,在慕道班中,牧師怎樣才能既盡牧者的帶領職責,又尊重慕道者的選擇?這確是不容易掌握的藝術。牧者既要錘煉自己,不能依靠人為的「心理戰術」或一些僵硬的「傳教模式」,也要將慕道者的道路交託給上帝。每一個人和上帝的關係都是獨特的,自己的經歷和固定的「傳教模式」不一定可在每一個人身上重複,而上帝卻了解每一個靈魂的需要,會親自帶領他們。

 

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在她的自傳中曾說:「一個人會發現,如無上主之助,而想做有益於人的事,那將宛如使旭日升於午夜一樣的困難。一個人更會看出,得完全排除個人的心願與意見,引著她們走上主指定的道路才是正途,絕不可引導她們奔向我們個人選擇的路徑上。」

 

另一個極大誘惑是無意識地培養慕道者對牧者的崇拜。基督新教沒有天主教般龐大的行政機構約束,牧者擁有很大自主權。牧者身為慕道友和基督徒的導師,很容易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言人,而基督徒對牧者的愛戴和依賴,也可能到達一個極端,認為牧者的所有看法都是正確無誤,這也是基督信仰竭力反對的偶像崇拜。好牧人定會訓練自己杜絕這樣的誘惑,將自己軟弱、缺陷的一面毫無隱瞞地顯露給眾人。

 

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路司得傳道時,大有神蹟,讓瘸腿的人痊癒,於是眾人將他們當作神來敬拜,他們卻大聲說:「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參徒十四8-18)。基督新教傳統上會鼓勵信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並建立自己和上帝之間直接、親密的關係。

 

謹防權力膨脹與神學遊戲

 

同時,我們也須防止教會對信徒擁有的權力無限膨脹,和各種教會內的繁文縟節不斷增加,造成新約聖經中法利賽人的錯誤——任由龐大的教會和各種借上帝之名而設立的教規阻礙了信徒和上帝之間的直接關係。這是耶穌所深惡痛絕的。在人數不多的基督徒團體中,由於信徒對聖經知識的了解非常依靠教會的幫助,而慕道友卻缺乏聖經知識,以致無法運用基督新教傳統中信徒能擁有的的獨立判斷能力去作出判斷。

 

情況嚴重的,如教會有意無意地斷章取義,用聖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決定,而信徒亦沒有以聖經真理提出質疑,這樣教會便可能在小範圍內形成一個獨裁體制,變相管理和評判信徒的思想行為。

 

另一挑戰是怎樣將深奧的神學研究和慕道友的問題深入淺出地結合起來。牧者中不乏飽學之士,但許多神學上的研究深奧難懂、曲高和寡,牧者可能在象牙塔內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而對社會人生缺乏了解和參與精神。其實有些問題的答案各專家見仁見智,並無定論,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共同的現象而已;專家們遊戲其中,各抒己見的同時,應時刻緊記神學研究的終極目標:和上帝所愛的世人分享上帝的真理,回答他們內心深處的問題。

 

記在上帝心中的辛勞

 

我理解學者的世界,而且理論性的探索的確要求研究者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不受可見的具體事物約束,但當神學研究和真實世界遙遠得完全沒有交集,其研究者也就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神學也有別於類似下棋的文字遊戲或類似數學的純理性推理,它是一門和人的靈魂深切相關的學問。

在這方面,耶穌的作法堪稱楷模:

 

祂珍惜每一個靈魂,其論述和講道蘊含最深奧的真理,但言語簡練、感人至深、回答每一個人(包括當時最卑微的婦孺、受人輕視踐踏的妓女、為人不齒的稅吏罪人)心靈深處最焦灼的尋求。

 

好牧者會迎接這些艱難挑戰,真心愛護信徒,既盡帶領之職,又尊重他們的家庭隱私和個人自由;同時,緊記自己不是上帝,一切的做法和決定都可能有紕漏和不足之處。好牧者海納百川,虛懷若谷,他的辛勞和犧牲都看在上帝的眼裡,記在上帝的心中。

ccmFB_CP157_20190515

 

 

慕道班實錄(一):挑戰標準答案

CP155001172dpi

文/孫基立

 

我是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所以大家或會覺得奇怪,為甚麼我要參加慕道班?

 

我第一次來到慕道班的時候,心裡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論是看神學書籍還是跟信主的弟兄姊妹交談都無法解答。我想,與其苦思冥想而百思不得其解,不如放鬆一下,去一個全新的團契,也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重新思考基督信仰裡一些最基本的問題。

 

教會淪為社交場所?

在去慕道班前,我有點擔心,因種種原因,我知道許多基督徒已經對信仰麻木了,他們來教會常常是出於習慣,順便見見老朋友,聊聊家常,教會成為了普通社交場所,人們對基督教的資訊已經不太感興趣。在一些教會,大部分會眾只剩下孤獨的老人,年輕人很少來,因為他們在週日找到了更富吸引力的社交場所,而且許多非宗教的社會服務機構也逐漸可以取代教會提供的服務。

 

實在若教會除去這些功能以外,沒有信仰方面的真正交流,就可能逐漸成為一個虛有其表、沒有靈魂的建築物而已。

 

慕道班的氣氛會不會也是如此?只淪為一個膚淺的社交場所而已?

 

牧師告訴我,這裡的慕道班是一個探討的地方,目的不是提供一些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個班的宗旨是言論自由,不同的問題,包括對基督教的許多反對和質疑的觀點都可以暢所欲言,牧師不佔有真理,不強制慕道者接受任何觀點,也不進行洗腦式的灌輸。

 

他在這個慕道班上只是和大家一同思考,一同尋求比較好的答案。

 

我覺得這樣的組織方式非常適合我,因為我已信主多年,所以總是不太好意思問一些很基本的信仰問題。其實我早就知道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但是這些「標準答案」常常不能讓我滿意,許多不信主的朋友提出的問題,也常常促使我重新思考這些「標準答案」所提供的資訊是否足夠?

 

慕道班的氛圍能讓我重新提出這些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的問題,而且能和未信主的朋友們一同思考。

 

尋求真理的同路人

慕道班成員的年齡和職業都有很大差異,有家庭主婦,大學教師,退休老人……一些小孩子也穿插其間。慕道班這個名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成員的特徵:他們渴慕基督的真道,面對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有許多人其實並不是只顧隨波逐流追名爭利。

 

他們在這裡找到了一個自由的空間,將他們對宇宙的奧祕,生命的奇蹟,人性的思考表達出來。我覺得很有親切感,因為連繫我們的不是年齡,家庭狀況或是職業這些表面的特徵,而是我們心靈深處共同的渴求:我們大家都是尋求真理的同路人。

 

我參加了一段時間以後,突然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地方。

 

未信主的朋友們提出的問題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回答問題的人需要博覽群書,對各種神學思想都比較了解,對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慣都略有所知,並且要有很強的理解和綜合能力,一下子就能捕捉一個人的長篇大論中最核心的問題,並且找出不同的人共同關心的關鍵性問題,再將其引向大家都感興趣的方向。

 

在慕道班,我們討論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基督教的關係,不同宗教之間的異同,基督徒是否都是好人……我發現,當牧師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幾乎甚麼都要知道才能應付這樣的場面。

 

與慕道者彼此扶持

這使我自己的信仰重新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和挑戰的環境。在信主多年以後,我也曾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已經找到了標準答案,不需再努力思考這些問題了,如果別人有疑問,只需將這些標準答案照本宣科地告訴他們就萬事大吉。

 

但我後來發現,這樣的處世方式是萬萬行不通的,也缺乏基督的愛心。

 

如果我們對他人的靈魂沒有真正的負擔,不願意進入他們的世界,而只願意躲在狹窄的基督徒圈子裡,自詡為真理的擁有者,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尚未接受福音的朋友,或者出於「好心」,將自己的信仰簡單、粗暴地強加於人,這樣的做法只能顯出我們的愚昧和驕傲。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從未這樣處世為人。

 

約翰福音起首便提到的「道成肉身」,包含著一個感人至深的真理:上帝願意進入我們人類的世界,陪伴我們度過在地上的時光。

 

祂透過和門徒朝夕相處的歲月,言傳身教,逐漸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真理,祂為此不惜付出十字架上的痛苦和犧牲。而基督徒也應跟隨祂的腳蹤,和未接受福音的朋友一起探索,一同思考,共同奔走天路。

 

我們在尋求上帝真理的同時,其實也在尋求這樣一些誠實的同路人,彼此扶持,互相啟發,同走天路。

 

ccmFB_CP155_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