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徒五30-42)

文/朝朝

主耶穌已復活,在那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數以千計民眾的見證。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那一週,發生了很多極度震撼事件:如祂騎驢進京時,萬民夾道歡迎,以迎接彌賽亞的規模高舉棕樹枝向耶穌歡呼:「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參約十二12-13)還有是在猶太人宗教領袖煽惑下,那週五在羣情洶湧、激烈的羣眾運動中將耶穌推上十架(參路二十三13-23)。更奇妙、出人意料發生的事:主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了,並向眾多的門徒顯現、與他們互動。這是跟隨主的人真實經歷的事實,無法被人間權勢壓下,祭司和宗教領袖們多次禁言亦無效。使徒們的勇敢發言、無懼強權的公開見證、慷慨陳詞的智慧,使那些領袖無言以對,只能以權勢繼續施壓(參五30-32)。他們處於理虧一方,因權慾未遂而積蓄怒氣,更動了殺機想殺人滅口(參五33)。所幸他們當中有個明理的法利賽人領袖迦瑪列適時發言(參五34),化解了這場愈演愈烈的衝突。

出於神抑出於人意

迦瑪列的發言重點為「若是」:就是留出一個空間,讓事情繼續發展,從中觀察這件事是出於人意、或是出於神。他舉了兩宗出於人意而結果以失敗告終的事件,就是當代哄動一時的杜達和加利利的猶大謀反,在謀反的首領被殺後,其追隨者四散,最後失敗告終。若耶穌事件同是出於人意,也必以失敗作結(參五35-39)。

基督事件卻明顯不同:耶穌在死後復活,有多人為此作見證,祂的跟隨者眾使徒奉主耶穌的名,就能治癒疾病、趕出污鬼;信從的人更不散反聚、不減反增。可能迦瑪列看出端倪,故站起來發言,勸止了這場危機(參五40-42)。

神的作為奇妙,這次祂使用了一位明達的法利賽人教師來化解危機。這讓我看到:在敵人陣營中,神也可以佈下祂的棋子,在關鍵時刻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結局成敗前車可鑒

讓我們更多思想「若是」這個紐帶。若是出於人意與若是出於神意這兩種可能所衍生的差異。無論個人經歷或世界大局,我們都可循這方向思考:這事情發展至今時今日,若是出於人意,就必失敗,惟若是出於神,那結果會有很大分別。

有人身染頑疾,久治不癒,有世情險惡,卻愈久愈惡。有瘟疫散播,其變種愈來愈難對付;人心敗壞、強權無德,萬民處於更深之水、更熱之火中哀嚎悲泣。這些是出於人意的話,該如何面對?若是出於神意,又應怎樣回應?個人的選擇可以不盡相同,而結局是成是敗,則早有前車可鑒。

若是……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5期(2022年2月號)

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文/葡萄籽

  從小喜歡閱讀,因書本能帶領我領略不同的人生,也恍如一趟時光旅行,帶我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的世界。一次替朋友還書,偶然讀到了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深河》和《沉默》,頗有觸動,因在讀到他人的同時,原來也讀到了自己。

面對逼迫如何抉擇
  記得在學校裏聽老師講述日本史時,曾提及在豐臣秀吉「禁教令」下,天主教基督徒慘絕人寰的苦難遭遇。當時掌權者在路上放置耶穌像的彩繪,勒令行人用腳踩下去,以此識別是否有天主教徒,如拒絕便遭嚴刑拷打。《沉默》就是在這背景下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年輕神父,因聽聞敬重的神父前輩在日本叛教,因而遠渡重洋探過究竟,卻在過程中經歷可怕的逼迫,幾致殉教而死。在患難中,他質疑上帝的沉默,最後步上前輩後塵,直至他去世時,旁人在他手中暗自握着的十字架,方知他並沒棄絕基督。

  在信仰自由的太平盛世,一般人很難想像逼迫患難下的靈性灰暗,但書中主角卻帶我們切身體會那份難言的痛苦。若處身那時代我們會怎做?有人認為絕不能背棄信仰,踩踏耶穌像;也有人認為上帝明白我們的困境,踩下去只是表面行為,最重要是心裏堅守真道。當然,誰都絕不想面臨這樣的掙扎,但即使不是「踏繪」,這樣的掙扎卻很可能隨時出現……而最終的抉擇,反映也取決於我們對上帝屬性的認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沉默裏上帝仍存
  《深河》則藉着一個印度旅行團幾名團員的回憶,觸及迷失和尋找的議題。故事的男女主角並不討喜,可我卻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美津子輕視大津所堅持信奉的耶穌,她誘惑大津,當大津屈服在其美色下,她自覺擊敗了耶穌。可是,隨後被美津子拋棄的大津,卻在傷心孤單時,在禱告中經歷耶穌的安慰,決意當起神父,哪管其信仰觀點受傳統教廷非議,他還是學效基督的榜樣,每天背着老弱傷殘的垂死者,到印度人視之為聖河的恒河,而美津子目睹大津的轉變,對他展現的大愛感到好奇,重新思索及檢視他所執着的信仰。

  在人生歷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像大津和美津子,也許我們會討厭美津子無視他人痛苦,也禁不住可憐大津的肉體軟弱,但想到自己也是如此的敗壞醜惡,可不也有一種同流合污的快感嗎?無法去愛的美津子看似是與大津關係中的勝方,但大津所展現的大愛卻狠狠擊潰了她。實情是:人往往在悲傷孤單中遇到神,而認識神所帶來的生命轉化,像一道神奇力量,把人吸引到基督那裏去。

  在沉默裏,上帝仍然存在。人雖無信,但上帝永遠不棄絕我們。

(作者是「神經大條又後知後覺的蒙福者」)

沉重的書減輕了沉重

文/瑜

  「是真的嗎?日本侵佔香港史只是一場民間的攻略遊戲!」這是我讀董啟章小說《地圖集》內〈攻略遊戲〉時邊咯咯大笑,邊聯想不知多少年後的某誰在瞠目驚問;心底不無喟嘆!作者開誠布公這是假學者口吻羅織似是而非「事實」的歷史地理小說,並說:「這場遊戲,不但是認真的,而且也是真誠的。」

史書新局面
  沒認識幾個人有興趣讀沉悶的歷史,包括自己。可這幾年愈發感受到事實何其重要。若失去與「我」一起成長的某段歷史,那迷失感會讓「我」不知從何而來,為何而去。

  時移世易,科技發達,現在歷史已不再是一言堂的帝王家譜或記帳本,而是幾乎人人可以將所知所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甚至使用聲畫科技軟件作記錄。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累積了人性、思想;開展了科學、藝術;型塑了生活、文化。

  生於敍利亞的芭娜在推特(Twitter)記錄了她在戰火中的體驗,幸運地有機會結集成書:《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親愛的世界,我只希望能過不再恐懼的日子。」「也希望你看了這本書之後,會想要幫助別人。」世情殘酷,芭娜的記錄卻展現了人的韌性、愛和希望的力量;也為這個時代記下歷史的另一面。

歷史需要醫治
  強權操弄,戰火漫天,世界許多角落都有受創的善良靈魂在呻吟。《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道出滿載創傷的社會,需要走進轉型正義治療之路。簡單來說,轉型正義是釐清負面的歷史記憶,轉化為正面的歷史記憶;不讓刻意被掩埋的黑暗史腐朽為更扭曲怪異的毒果繼續為害後人;讓加害者勇於承擔罪過,受害者得到正式道歉,在寬宥中彼此都經歷治療,社會整體才能邁向復元更新。歷史如是,人心如是。

  在掌管萬有歷史的神面前,人對社會歷史的生發確實沒有置喙空間。但可以肯定人的生命是歷史一部分,人面對自己的歷史完全有參與復元更新的必要,這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與「我」相遇,牽引「我」,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黑暗、負傷的生命史時,藉着祂的慈愛、公義、信實,扭轉敗壞、創傷的過去,因更新而能重塑自己美好的生命史,以致社會的歷史。求主恩賜十架上的愛和勇氣,又讓憐憫和公義臨在人世人心,幫助社會並受傷的靈魂有徹底治癒、復元的機會。

祂在歷史中同在
  痛苦憂傷往往令人懷疑神的存在。在苦難的歲月裏翻閱書籍,讓我看見「看不見」的神,正如《沉默的回聲》中〈神在沉默中發聲〉要說的:神在與不在,在乎「我」能否在沉默的十字架中。一顆沉重卻通明的心,能在似乎看不見祂的地方「看見祂」,得着堅忍到底的力量。

(慶幸仍有書可讀,偶爾能寫幾個字的小羊。)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5期(2022年2月號)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文/靈思

  自小便喜歡閱讀,因藉書本世界可超越自身環境,能感受或理解別人的經歷。長大後愈覺閱讀重要,因閱讀可帶領讀者到另一層次,擴闊視野;甚至有助面對現實艱難的問題,內裏想不通的思想衝突,藉閱讀能疏理思考、尋找答案及出路。

  我的閱書喜好及口味,隨着不同成長階段及性格等而改變;年幼時喜歡閱讀散文、小說,嘗試理解或進入別人的世界。當年紀漸長、身為牧者後,閱讀口味隨之改變為偏好神學及有關社會的書籍,着重思考及生命反省。背後的理念是要藉現實社會場景,不斷反省自己所持守的信念、信仰,並思考如何實踐。過去兩年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刺激我很多思考,不自覺地主導了我近年的閱讀方向。

無望環境中的盼望
  高銘謙博士所著《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正好回應了自己面對社會巨變所出現情緒的出路。書中主角耶利米經歷國家前所未有的巨變,同樣感到哀傷,甚至直接真誠地向神質問、吶喊:為何刑罰如此過重?何時才能止息?耶利米沒有否定自己的真實人性,在痛苦中以文字哀歌向神表達哀傷及憤怒,背後是他認定所信的神是能聆聽、明白人的痛苦。在苦難中向神吶喊、質問,原來不是信心軟弱的表現,而是對神有信心,認定神是經得起我們的質問及表達哀傷。同時,耶利米在無望的環境中得着盼望,盼望衍生在苦難中對信仰的確信。

  耶利米在苦難中沒有摒棄恪守的信念,藉苦難更去探索、反思他所認信的神,發現祂仍是信實及慈愛,每早晨都是新的,超越現實難以理解的環境。此書啟發了我面對艱難前路時,更要認定將情緒帶到神面前,並與祂爭辯;在看似無望的環境中,需要反省並認定所持守的信仰,原來無指望的環境中仍是可生盼望。

含真相與公義的復和
  今天社會包括教會處於嚴重分化及撕裂,大家需要復和。在思考過程中,陳傳華牧師所著《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啟發了我。復和需要從聖經及神學的基礎上建立,才能理解真饒恕。真饒恕是一個漫長、痛苦的過程,包括雙方對質、責備、加害者的承認悔改、受害者饒恕,才達致重建修復彼此關係。背後原來存有真相尋求、公義的彰顯及寬恕的愛,兩者需要平衡。這本書改變了我狹隘的饒恕觀念,只重視一方無條件寬恕,卻忽略真相、公義的平衡,並要重視錯誤者承認悔改的觀念。今天社會要達致復和的道路仍是漫長,但此書提供了合乎真理及可實踐的方向,讓我看見復和的出路。

  閱讀在這年頭實在非常重要,有助釐清自己的想法、建構信念,作一個誠實無偽的人。

(作者是愛在書海中尋找生命之道的牧羊人)

閱讀找上我

文/梅詠琪

  小時候的我沒有閱讀習慣,恰巧村裏有一所小小圖書室,雖不看書,卻喜歡在書架前留連。偶而會下決心借一本想要完成它,但總失敗告終,並因拖延而要付遲還罰款。

  因對信仰的熱忱,在教會圖書閣借下不同書籍;惟因讀不明白,又再重複兒時的循環,只是不會經常繳交罰款。

隨作者上天下海
  直到遇上好友送贈楊牧谷牧師所著的《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漫畫版,生動的漫畫配上作者妙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闡釋真理和生命,讓我大看眼界,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信仰和生命豐富的認識。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更多他的書籍,如《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亂世豐筵》、《廚房哲學》等。楊牧師對信仰的疑問、思考、觀察都很生活化,植根於他鍥而不捨的尋索並對真理和生命的透徹理解。閱讀其作品,就像是跟着他在上帝的偉大中和生命的豐富與複雜裏一起上天下海。

  我的閱讀旅程漸漸展開,逛書室成了我的喜好。尋找答案本是我閱讀的推動力,惟很多時我是在書室中林林總總的書籍前,才察覺當刻的需要,實在是一趟發現自己的旅程,眾裏尋到「它」那份如獲至寶的喜悅,是買了一個新手袋所比不上的。如《小屋》還未熱賣時,我在美國探親時一所教會的小書室裏已給我找上,那「相遇」的喜悅至今難忘。

不同款式的門
  在閱讀旅程中,最深刻的往往是因共鳴而產生被明白的感動,或是一種視野經開闊後而有的嚮往,又或是遊走在作者的描繪中而帶來的驚訝與宏大。有時,只是簡單的陪伴。有時是真實、謙卑而震撼的生命故事,特別喜歡張文亮老師撰寫的人物傳記,如《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兄弟相愛撼山河》等。有時是天馬行空的小說蘊含很細緻的人性掙扎與真理堅持,《哈比人》和《魔戒》都是我的至愛。後因這兩書的作者托爾金而認識了其好友魯益師,《地獄來鴻》、《夢幻巴士》都使我對靈界、進天國有更深的思考。

  上帝何等浩大,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比海沙更多,閱讀像是不同款式的門,只要一開啟便能從不同的方向進到祂的裏面去。閱讀也像是在拼湊着上帝和我們在世代中的故事而成的一幅佳作:每一位作者的盡心鑽研,每一位主角對生命的回應與尋索、迷茫與掙扎、堅守與投入,都在揭示這幅佳作的某處。縱世途險惡,生活艱難,上帝對我們對世代所懷的美好平安的心意,從起初到如今都沒有改變,祂正等待着我們去了解,陪伴我們活出祂所預定最美麗的生命。

(作者是「深深被吸引在上帝浩大中的尋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