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的當代意義

文/羅潔瑩

這是一個充滿不安的年代。生命中各種不確定性,讓人產生焦慮、恐懼、憤怒與無力感。就如今次疫情,從口罩、米到廁紙,有人不眠不休的去排隊搶購,反映人心不安。耶穌基督的福音,給我們甚麼提醒?

預苦期或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日前的四十天(不包括主日),一段屬靈操練和內省時期。主耶穌曾四十天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本可藉其神權證明祂是彌賽亞,卻選擇走上十字架的苦路。耶穌得勝所引用的經文(申六-八章),正是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從失敗經驗中總結的教訓。以下是當今信徒守這節期的三個意義。

一. 活著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在人心不安時,或更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餓了,只會埋怨,卻不懂感謝神每天的看顧。世俗化的宗教節日催人追求物質,卻無視那厚賜百物的上主,也不懂愛惜天父的創造。求聖靈光照我們能敞開心靈,以上主的真道為糧。

二. 省察自己

耶穌認真的到曠野面對試探。「省察」可直譯為「試驗自己」。當教會年曆以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守四十天的大齋期,有人卻會在前一天先吃喝玩樂,有地方更會舉辦巡遊和化裝舞會,狂歡胡鬧一番。在世俗化影響下,人趨向滿足慾望,只顧抓緊即時的快樂。「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塗灰禮時用的這禮文,配合在信徒額上畫的十字,提醒我們在面對人的本相時,要認真省察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三. 專一等候主

在教會的傳統,預苦期是特別讓準備受水禮者,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信仰歷程。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對的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審訊。耶穌沒犯罪,卻被害受苦,且受死。聖父使耶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他最大的平反。耶穌本可從十字架上跳下來,甚至使那嘲諷祂、釘祂十字架的人滅亡。耶穌卻選擇忍耐到底,沒用其神能,反倒虛己,為愛世人擔當了這苦難。

生、老、病、死——人生在世每天都要面對生命的流走所帶來的失落。復活的基督宣告祂已戰勝死亡與罪惡。主必再來,帶來終極的公義審判!但願我們依靠主的話語及應許,跟隨基督,單單敬拜和事奉祂。

(作者是建道神學院實用神學部助理教授)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可 ‧ 毅行

Web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馬可 毅行

馬可福音的結語很特別,跟馬太、路加和約翰比較可說是負面的,令人感到不易理解和困惑。在最後的一章第8 節結語中說到,婦女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參可十六8)。為何聽到耶穌復活不是感到振奮,而是逃跑呢?這不單困惑了你和我,千多年前的基督徒亦感困惑,因為第十六章8 節的結束好像跟期望的很不同。於是,有些抄寫經文的文士抄入其他經文。所以和合本修訂版寫得很清楚,有古卷沒有第九節及以下的經文,即是馬可福音的結語應在第十六章8 節。

無論你有多不安、困惑,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語。你可能不滿,馬可卻告訴你,耶穌復活帶來的後果就是這樣。難道馬可弄錯了?只是,若馬可是對的,意思就是復活無疑會帶來喜樂、盼望、力量,但在這些之前,會否帶來一些震撼、驚慄和困惑呢?

不安與困惑
我們仔細研讀另外三卷福音書的結語經文,會發現馬可是對的!約翰福音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空墳墓時,沒想過耶穌復活,還以為耶穌是園丁。當復活的信息傳到門徒那裡,他們仍躲在房子裡關上門,因害怕猶太人(參約二十章19)。馬太福音也是一樣,「天上地下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很華麗的結語,然而之前一節經文指出「還有人疑惑」(參太二十八17-19),不見得所有人都了解復活或感到興奮。路加福音說有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面帶愁容,眼睛被蒙蔽,耶穌要兩次向他們顯現,將手腳給他們看,強調自己不是魂,是真正的復活(參路二十四33-40)。

所以馬可是對的。復活不是我們以為很開心、興奮、簡單、光明的一件事。長遠來說是對的,但過程中,可能有許多戰慄、震驚、困惑。當我們探討一件這麼重要的事,絕不能簡化和膚淺。上帝救贖帶來恩典是一件沉重的事,怎可馬虎呢?潘霍華說是貴重的恩典,不是廉價的恩典,復活是這恩典很重要的基礎,所以它帶來的喜樂、平安,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說的。

馬可是對的。當我們的生命遇上要緊、沉重的事,不管如何喜樂、充滿盼望,都不可能沒一絲戰慄、緊張、惶恐,甚至想逃避的感覺。例如結婚,一對新人站在聖壇前,若沒絲毫戰慄、疑惑的感覺,他們不適合結婚,因這是一件大事,是長期的委身,要求很多調節、擺上、付出。父母第一次抱著嬰孩時,若沒絲毫沉重、戰慄、以後怎辦的感覺,我懷疑他們是否適合做父母。一個人蒙召作傳道人,若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作傳道人;若傳道人每次預備講道,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宣講神的道;若傳道人只想命令、操控跟隨他的羊,這人不適合作傳道人。因耶穌告訴我們,牧者是要為羊捨命,不是遇到問題時就逃走。像我在神學院當老師的,若以為能用操控成績的方法令學生對我們恭敬有加,就是忘了雅各書所說,作人師傅的要受加倍的審判和懲治(參雅三1)。作神學院老師需嘗試將生命融入所信所學,然後活出來,這很沉重和艱困,必須要毅行。婚姻須毅行、做父母親要毅行、作傳道人要、做基督徒也要。

毅行跟從主
「我賜給你們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參約十四27),我們常誤以為信了耶穌就逢凶化吉,惟這不是聖經所說。先不說舊約經卷,新約由馬太福音到啟示錄,有哪卷書不講受苦?沒有,因我們的主是受苦的主。所以馬可是對的。作基督徒一定要毅行,若你不想毅行,不想艱困,你要重新思想作門徒是甚麼一回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提到很多信心偉人,前半部的亞伯拉罕、大衛、約書亞等,大家對他們的豐功偉績都耳熟能詳;但生命中更多是後半部所述說的,很多人是我們不知道亦沒聽過,「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受窮乏、患難、苦害,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參來十一35-38)這世界看不起他們,他們是毅行的人,因復活帶來生命全然的改變;這種改變,世界覺得奇怪,甚至不接納他們。當然,這世界最不能接納的,是他們所跟從的耶穌,更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所以,馬可是對的。基督徒的道路必然是毅行。

馬可是對的, 並且很有意思,某程度上比其他福音書更有意思:生命中常會遇到教我們驚惶的事,即使困惑,即使艱難,馬可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那位在我們以先去了加利利的主(參可十六7)。當生命來到這一刻,個人、家庭、群體,甚至社會,感到舉步維艱、寸步難行,緊記在前面等我們的主耶穌,就可以勇敢宣講、勇敢前行。門徒的道路絕不會是舒坦的道路,我們必須毅行,況且主已在我們以先並正等候我們。我不知這一刻你是否遇上震動、驚嚇或沉重的事,我只知我們的城巿、群體遇上了,有些被嚇得一聲不響,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因為復活的主,勇敢宣布、傳揚我們所相信的,這是馬可福音給我們的信息。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圖片:http://www.freepik.com (Designed by Freepik)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約翰 ‧ 跟從

容許懷疑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約翰 ● 跟從

結束也是開始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讀過約翰福音二十章最後這節後,我們以為完了,原來仍有第二十一章;讀完最後這一章,卻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穌差遣了彼得、所有門徒,甚至是讀者出去。可見福音書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若結束意味開始,結束便是邁向將來,從開始到將來,必須學會緊記差遣我們的聲音,學會專注差遣者在我們面前的一雙足印,因為若只在乎眼前所見,我們會很沮喪,且能相信甚麼呢?

今天透過電視、社交媒體,可看見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時都聽著BBC, 心很沉重,到處是襲擊、天災,如早陣子在尼日尼亞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殺。若我們只在乎看見的,這世界是支離破碎、沒有希望,必然朽壞,互相仇殺的地方。又如香港,過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實施,每一次當權者的決定,看著都覺荒謬,眼看這數年的轉變,你相信甚麼?若你要看見才相信,你會感到艱難、沮喪!

試看經文中的多馬,他起初不信耶穌復活,強調「若不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用指頭探入祂的肋旁,是不會信的。」(參約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隨耶穌的話,我們可合理地假設,當耶穌在迦勒將水變酒時,他是其中一位飲者;耶穌於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癒時,他也許見過;當耶穌在加利利海將五餅二魚分給數千人時,他是其中一個分食者;但到了這晚,多馬卻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見、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藉口:若不是聞到或抱過數星期,我不會信!若只在乎看見的,你的信很是薄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要表達的信息:你必須學會記得那差遣你的聲音,專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許懷疑的群體
經文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多馬所在的群體。耶穌第一次在屋裡顯現時,多馬不在,其後的八日裡,那群門徒是怎樣過的(參約二十19-26)?他們親眼見過主耶穌,然而多馬卻說不信!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幅很美的圖畫:一個群體容許當中的肢體懷疑,容許肢體覺得艱難、困惑。這個群體不僅是二千年前的群體,也可能是今日我們的教會;在你的教會可有肢體,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經很沮喪,坐在角落不理別人?他在群體裡,需要容許懷疑,容許抗議。

當我們邁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體同行。群體容許我們懷疑,或我們容許肢體在艱困或憂傷中抗議。為何?因群體本身就是懷疑的群體!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復活節清晨後,向門徒表示已看見了主(參約二十1-18)。大家很開心吧?誰知就在那晚,「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二十19)這是群體真實的寫照。因此,我們應該擁抱中間有些懷疑、抗議的肢體,接納他們,學習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繼續往前行。

差遣與跟從
當多馬見到耶穌,並說「我的主」,「我的神」後(參約二十28),是結局了?原來仍有另一章:門徒去了打魚,重操故業,而非傳福音。這段經文重要之處是,耶穌到門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們,包括彼得。耶穌在二十章時已跟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差遣是一種授權,是跟從的另一種表述;沒有跟從,差遣無從說起,當我們跟從時,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兩者是銀幣的兩面。耶穌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17)。差遣,因為跟從。結局了吧?哪知彼得卻問:「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就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實在是精采的記述。

終於結束?不是!是開始。約翰福音後是使徒行傳,你會見到彼得很成功!五旬節講道,數千人決志(參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卻躊躇怎樣面對外邦人,直到神賜異象。更慘的是到了加拉太書首兩章,彼得更跟保羅爭論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禮!若彼得都是這樣,我們實在不用太沮喪,當我們遇到艱困或跌倒時,總要緊記這位主從不放棄我們、愛我們、接納我們,呼召我們,差遣我們,從結束指向開始,從開始邁向將來。

甚麼是福音?約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體的經歷,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執著;這份堅持、執著不是因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聲音,並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雙足印,這也是讓跟從主成為可能的原因!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