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打造「完人」的實驗?

ccmFB_CP158_20190524

文/黃秀婷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其團隊成功透過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新生雙胞胎嬰兒能免疫於愛滋病毒,旋即引來熱議,被指摘為求成名而跨越道德界線,經基因改造後的人將面對的後遺症仍屬未知。

 

到底人類基因科技是否絕對有害?所有基因編輯研究都應止步嗎?

 

人或淪為調配產品

 

讓我們先了解何謂基因科技。醫學界自五十年代拆解了人類基因結構,陸續找出跟基因錯誤相關的疾病,現時孕婦產前檢查可確定胎兒是否遺傳了基因有關的疾病,而「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期望藉「基因改造」醫治先天性疾病;到九十年代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更趨成熟。CRISPR 本是細菌免疫系統,以分子剪刀方式剪斷入侵的病毒基因,科學家藉此做出便宜有效的技術;例如 CRISPR 改造了蚊的性別基因以防止瘧疾、又治療基因相關的癌病。科學界對此技術趨之若鶩,但要正確裁切目標基因的位置、「脫靶」問題、基因錯體等的風險仍然存在。

 

以上的研究和應用都是針對「體細胞」,為已出生的人提供治療。今次賀建奎的問題在於實驗涉及「生殖細胞」,經裁剪後的胚胎基因細胞植入成孕!

 

2016年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公布《幹細胞研究和臨床轉化指南》的相關研究共識指出,體外培養時間不能超過十四天,更不能將基因編輯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繼續發育。賀的實驗非為治病,卻製造了基因改良的人類,若嘗試成功,下一步就是將胚胎基因作各樣調配,為外貌、體格和智商作出改良製造理想的「完人」!在這個普遍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

 

這種優生科技卻反讓人一出生就活在不平等中。

 

堅持人性平等尊嚴

 

受造被賜生命,只有神才是創造主,人從父母「所生」卻非由父母「所造」。

 

信徒堅守上主創造的神聖,認定彼此受造的位階才可平等相待。

 

醫學倫理有四大原則:自主(autonomy)、不傷害(nonmaleficence)、禆益(beneficence)、及正義(justice)。自主就是病人有充分自主的決定權,在獲取準確資訊後為自己作最有利的決定。但為免過份個人的自主自決,學者提出「關係式自主」概念,因人不能脫離社群獨活,任何生殖和醫療決定都深植於社會脈絡,又建構互相禆益的人倫關係。

 

父母若藉基因科技打造合心水的孩子,人成為調配改良的「產品」,孩子失去自主權,原有的人性平等尊嚴將遭破壞。

 

基因改造為醫學帶來突破和機遇,但仍須限在治療範圍內,不可將人貶低為醫學製成品。「完人」是陷入進步迷思的實驗,這考驗我們對人性尊嚴和自由的重視,並堅持尊重生命的科學。

 

 

末世的畫像

WP_CP157_20190313

現代人對「末世」這詞應不陌生,因不少電影及電視劇均以此為主題,而這些故事展現的未來世界並不討好,往往充滿各種破敗和失落。作者繪畫未來,同時展現對世界發展的預想、盼望和恐懼。這些想像在瑪格麗特.愛伍(Margaret Atwood)的《末世男女》中也可找到。

瑪格麗特.愛伍於 1939 年生於加拿大渥太華,是位多產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她是布克獎與亞.克拉克獎得主,七次入圍加拿大總督獎並獲獎兩次,是當代最受尊崇的小說家之

 

破敗危險的未來

《末世男女》的故事由倒敘開始,讀者翻開書頁便馬上進入一個陌生世界,每角落既原始又破敗,甚至充滿危險。

 

雖說是未來世界,卻令人難以置信,因主角雪人(吉米)要把握下雨時洗澡,沒有任何代步工具。然而,隨著故事推進,讀者見到各種古怪的科技產品:器官豬、狗狼、浣發綠光的兔子等,全是基因改造動物。另外,食物同樣稀奇,如只得 20% 真魚肉的「特製魚柳」、無肉合成香腸,那是「真正的日本牛肉,像鑽石一樣稀罕」的世界。

 

以上種種科技或令人覺得有趣,但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時刻誠惶誠恐,因世界充斥各種病毒可將人溶化,天氣變得不再適合人居住,更別說農業耕作。

 

除了自然災害,還有人禍:商人透過藥物和製造病毒謀利、各種色情事業泛濫。

 

也許,正因這些破敗,雪人的朋友克雷科才會密謀讓病毒擴散至全世界,摧毀所有生命,只留下吉米和他創造的克雷科人,令世界重新開始。

 

未來想像影響今天

現實世界中的科技發展會變成甚麼模樣,還須日後揭曉,惟虛構故事中的種種幻想,不少已實現了,如基因改造動物、沒有肉的「肉食」、超級病毒和氣候變異。《末世男女》初版發行於 2003 年,作者展現未來的想像,那荒涼破落的世界會否實現?我們不得而知,但「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指針距離子夜已愈來愈近了。

 

現實確令人喪氣,因太多問題積重難返,歷史像是一片廢墟,由此導引的未來似不值得嚮往。

 

面對未來的威脅,有人可能意興闌珊、有人或感絕望、有人不信、有人及時行樂。不論哪種反應,對未來的想像影響今天的行動是肯定的,若完全失去盼望,自也不會有改變世界的期待和動力。

 

肯定美善改變未來

 

在真切認清世界的荒涼後,我們還有能力想像美好、肯定美好、追尋美好嗎?

 

這或許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因上帝將創造的美好世界交予我們管理,我們有否因信仰的緣故去探求看清世界,繼而付諸行動,努力令其變得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