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文/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身為牧者,常聽到不少親友和弟兄姊妹思考去或留時的不同反應。面對各人複雜的情緒和處境,牧養一點不容易,面對的不止是去或留,更是為何、如何去或留。

今日的新常態彷彿就是活在沒有新常態之中,所謂「變幻原是永恆」之中!從微觀角度看,「新常態」就是不斷分散(scatter),然後會再聚集(gather),而聚集後可能再分散,像是寄居般!其實,聖經常提到我們要存着寄居的心態,且是有原因的寄居,進入這不真實的世界中居住,但心不屬世界,乃屬永恆的真實中。這等於甚麼?如何牧養?活在當下,活出召命!

活在當下:每天都真實地活着

聆聽、明白、疏解、引導

牧者需持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的掙扎和決定,並背後的原因,不要有既定立場回應離開或留下,只要引導他們按各自的處境分析離開或留下的利與弊。無論離或留,沒有決定是容易,也沒有決定是不需付代價。而對留下的,若有仍在傷痛中的,牧者應盡量疏解其思緒:有的感到不知所措、迷惘;有的仍處於埋怨、追究、忿怒、憂傷中;有的想離去但沒能力而滲出絲絲苦澀和被遺棄的感覺……牧者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等待他們靠主重拾志氣,向前奔馳。

其實聖經充滿去和留的例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從創造神學看,全地都是神所賜予,離去的能遍滿,留下的能治理。而從信仰歷史來看,離或留是常發生的事,如該隱、亞伯拉罕、摩西、約瑟、路得、但以理、保羅等可視為離去一族,而大衛、以斯帖、耶穌、雅各、約翰則可視為留守一族。聖經中有不少人因逼迫帶來的恐懼四散和失去身分。牧者可引導肢體多明白聖經的例子,為何去、為何留?被懲罰?尋找安樂窩?饑荒?迫害?回應召命?讓弟兄姊妹藉此思考自己的去或留時,能多角度思考,又能從中聆聽主,作個合適的決定。

建立透明討論一起同行的氣氛

牧者不單要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也可在教會鼓勵肢體建立討論和同行的氣氛。雅斤堂去年初作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五年內將離去的肢體佔 13%,留下的有 59%,未決定的佔 28%;並在不同場合公布結果,讓離去和留下的不覺自己是異類。這結果告訴教會未來要以年計的持續引導會眾思考這議題,並作合適準備。過程中,可令肢體明白留下的不等於更「神聖」,離開的亦不是「叛徒」!在互相尊重和同行的氣氛中,肢體可公開地討論,也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路途中不應是孤單地思考,也不需孤單走我路。

去年教會舉辦了「去或留」研習會,從聖經、情緒和實踐上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這議題,而在講台和祈禱會中,也分享離去了的肢體狀況和留下的肢體心聲,一起為主而活,這最終是關乎個別的「召命」,我們應帶着國度觀在不同地域服侍主。今年我們的研習會之主題就是「召命人生」,一起探討如何活在召命中。

活出召命:無論在哪裏也該活出時代的使命

願付代價的真門徒

對留下的大多數,牧者要繼續牧養和帶領他們,不是沮喪、失落,捱着過活,神將我們放在這裏是有其原因的,牧者必須先知道並活出這時代的異象和使命,靈活走位,充滿方向和動力,才能帶領會眾。同時,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自己與神的關係和身心靈的健康,有需要時要找支援。

耶穌在世時,面對的世界相當動盪,暴動、鎮壓、瘟疫、戰役……耶穌來到人羣中,一方面,回應當代需要;另一方面,建立門徒,回應呼召,完成天國的使命。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今日也如是,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要;另一方面要銳意建立門徒跟從主,使門徒能看見天上的事,願意為主付代價、捨己、以生命回應神的呼召,把神要透過我們完成的天國任務活好、做好。

葛尼斯(Os Guinness)在其著作《一生的聖召: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提到「神呼召我們先成為自己(be ourselves)和活出本質(do what we are),但當我們回應和跟從神的呼召,才可真的成為自己和真的活出本質……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的先是「所是」(to be),後被召的是「所為」(to do),而被召「所是」和「所為」惟有在被召到主裏才能得實現。」要回應時代的召命,必須從基本功開始,作個更新和願意付代價的真門徒,不被世界的魔爪操控,活出福音大能及時代召命。信心要在困境中測試,才知真或假。

活出時代的召命

雅斤堂過去多年集中培養願付代價的門徒,鞏固、堅立門徒生命,抵禦迷失;同時,把耶穌的福音帶到人羣中。這世界有很多「福音」,卻是短暫,不能給迷失者安定,只有耶穌的福音是迷失者的福音、黑暗中的光,叫人從恐懼和沮喪中得方向。其實在疫情和困境中,不少不信的人才醒來,對福音胃口更大。弟兄姊妹與教會牧者在過去兩年,一方面帶領了數百人信主,履行大使命;另一方面,增大服侍基層朋友的資源支援兩倍,每月探訪近千位基層朋友(包括露宿者和住劏房的朋友),與逆境中有需要的人同行,履行大誡命。看見肢體繼續有方向和生命力前行,沒有浪費疫情和困境,實在感謝主。

無論離或留,我們都是寄居的,若沒異象,我們就放肆。身為耶穌的門徒,不是活在虛幻的世界尋找安樂窩,因這時代根本沒安樂窩;更不是被世界黑暗的環境籠罩,而是帶着天國子民的身分和使命,行出大誡命、大使命、文化使命、公義使命和款待使命。我教會就有弟兄姊妹留下,照顧父母,去年還帶領了父母信主和受洗;也有青年人留下進入神學院裝備,在沒新常態的新常態中服侍主。

無論在香港或海外生活,無論地上是甚麼國籍,我們都有天國子民的身分,要學習行出天國價值,每天帶着耶穌復活的力量活出召命。

(作者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堂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7期(2022年6月號)

活出你的名字

CP152000172dpi

採訪/畢耕

「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日本電影《比海還深》導演是枝裕和在電影劇本第一頁如此寫著。或許就是這帶有淡淡苦澀的電影潛台詞引發不少成年人的共鳴。好些信徒或有類似掙扎:在四月神學院招生的季節,眼見身旁有肢體踏上回應神呼召的路上,自己卻還營營役役於重重壓力的職場中、或囿於疲累繁瑣的家務中,我有成為所期許的耶穌門徒嗎?有活出神給自己的召命嗎?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接受本刊專訪時劈頭便再次澄清不少信徒錯誤的聖俗觀,強調不應以為召命只是給傳道人或機構工作的同工。「許多人認為呼召(calling)是指『做』(doing)一些事情:擔任某些崗位、職位,很少會想到是神要你去『成為』那個人(being)。所以我較喜歡用『召命』這詞,因召命代表整個生命;做甚麼工作只是其中一點。」

 

神賜我們名字

「神向人發出呼召,人以生命來回應,這就是召命。」楊醫追源溯本地解釋:「神的呼召,是聖經中創造的觀念。創世記第一章記載神為祂的創造命名,“call”這個字的原文第一次在此出現,如稱光為晝,稱暗為夜。命名顯現了性質、特點,授予存在價值,這是聖經用的圖畫。神造世界以先,已有我們的名字、藍圖;神創造人後,便呼喚人去成為祂心意的那個人,這就是召命。名字代表一個人的特質、身分、意義。祂對每個人都有個別的、獨特的心意。」

楊醫說的「名字」,當然不是身分證上的姓名,而是神創造我們時賦予的「召命」。「名字在聖經中很重要,代表那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何種特質。我想強調,雖然聖經確有神賜予使命或崗位給某人的例子,重點卻在這個人的質素及生命,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固然重要,但焦點是這人的忍耐力,神需要這種質素的人,而不是一個事工。

曾有當老師的肢體跟我說要伴隨邊緣少年走出困惑掙扎,作他們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因這是神給她的『名字』;又有說要作誠實、正直、不同流合污,拒與罪惡妥協、無懼因而丟飯碗的會計師,因這是其『召命』;當媽媽的決意以聖經的價值觀教養兒女……『名字』和『召命』背後更深層的含意,是要去弄清並做回神創造我時的那個人。」

 

活出真我

我們怎樣尋找神賜的名字、召命呢?「其實不用刻意尋找,那本是十分自然的事,那是你最想做、『唔做唔得』的事。召命不是一個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也不是靠苦苦思索、『諗過度過』才能領受。召命著重的是『聆聽』神:遠離虛假,選擇神的道路,認定神的典章(參詩一一九25-30)。我覺得最可靠的指標是負擔:拿不走、不被時間沖淡或影響、不論考驗多艱難都想做的,就是神想你做的。召命常與某群體的需要有關,聖經中摩西的例子最明顯,表面是做一件事情——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其實是神將以色列人的需要放在摩西心裡,因當時整個民族境況淒慘。

過程是否順利及自身的恩賜可否作印證?聖經中大部分先知的事奉生涯都不順利,卻都清楚是神要他們作宣講的;至於才幹、恩賜,很多時雖跟召命吻合,但有不少個案並非從起初神就賜予,而是一邊做一邊才有。故此不能成為唯一的指標。」

 

分辨假我

人順著神創造時賦予的名字活出召命,本是自然不過,可是,我們卻會被世界的聲音擾亂,甚至不自覺地被個人欲求(drive)支配。「所以要分清所做的,是為獲讚賞?得人肯定?金錢?不要讓別人的評價、期望成了我們的名字,這些全是假名。很多人以名利、成就、地位、愛情等,來建立安全感和自我價值,卻不知兩者皆由神所賜。

試看雅各原先的名字是『抓住』,自以為是出生時輸給以掃的失敗者,毫無安全感,想抓盡一切便宜贏回肯定;直至神賜他新名字『以色列』,才醒覺到是自己扭曲了生命,並發現自己原是怎樣的人,更明白只因神揀選了他,才使他與神與人角力都得勝,是神讓他成為生命的贏家,無需再靠自己去抓,且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參創三十二章)。許多信徒都像雅各,活在別人或自己給予的假名中,做著滿足別人或自我的事。只有尋回自己的真名字,才能享受真正滿足、回應召命的人生。」

 

誠實反思

楊醫提醒,要誠實面對內心,分辨哪些是自己的欲求,哪些是神的聲音。「常作反思也是找出名字的方法。或許可從回顧自己近十年的經歷入手,想想神曾放下甚麼感動在心裡,提高對它們的意識(awareness)。經常反省、檢視自己的生命,有助更具體地聽到神的召喚。

這尋找過程或需一段長時間,神有時未必立刻給你整全的圖畫,而是分階段的;召喚也可能不只一次,而是多次不斷的,其間或會有轉變,重要的是清楚知道眼下這階段,神要你做的是甚麼,就按所知的盡本分做好,這就是活出召命。」

步離神學院往火車站的路上,先前淡淡苦澀的陰霾似已被颳來的晚風吹散:我們不是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而是要活出神賜予我「名字」的那個人,做回真我。召命,並非生命的擔子,而是愛我們比海還深的神所賜的禮物;活出召命,就有著最大的生命滿足、意義。

ccmFB_CP152_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