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文/朝朝

「於是叫了他們來,禁止他們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原來藉着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徒四18-22)

使徒彼得和約翰本非城中名人,未跟過甚麼大師學習,也非出身名門望族,而他們在公堂上展示的口才、膽量和對經訓的正解,一點不遜在場的宗教領袖、學者和官員,加上不久前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施行的神蹟醫治,使一位四十多歲的瘸子得回健康的腳、在場行走這活生生的見證,讓他們所說的話更添說服力(參徒四13-14)。

眾宗教領袖和官員面對一個實在的神蹟,想出的回應竟是禁止傳講,顯明這班人已不是神的百姓。他們用的對抗手段就是恐嚇、禁聲。要阻止福音傳揚,要跟隨神的人不作見證。這是明目張膽要與神為敵的行徑……而這是耶路撒冷啊(參徒四15-18)!

順從人抑神的張力

領袖與官員的選擇,已顯露出邪惡的背逆,神的僕人們要如何回應才好?!

使徒齊聲指出,這些人意的威嚇和禁聲,是不合神心意的,而按舊約律法的規定,人必須按實情作見證,不然的話那就是假見證,是要被懲罰的罪行(參徒四19-20)。唆使別人作假見證是罪,因應壓力作假見證也是罪;在選擇順從人抑或順從神的事上,有時就像這件事一樣,會來到如此巨大張力的境況。

而在場的百姓倒是早早就表態了: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參徒四21)。

宗教領袖有地位,卻不敬虔;官員們握著權柄,卻不服神,導致目睹了神蹟卻有若眼盲,親歷奇事卻心更剛愎。宣教工場有時蒙神憐憫而出現神蹟奇事,雖被耳聞目睹,仍不能一下子就讓全民信服。信神的、與敵神的人,有時會以更大的張力較量。奉主耶穌之名治癒了村民的病,村中巫醫會不悅,教會以主的愛幫助了些村民,村子裡有勢力者會投以白眼……

這時,傳道者的勇氣,和扎實的聖經真理講解,就是解結關鍵。

操練聽從神的勇氣

若傳道者因懼怕人的勢力而退縮,怕得罪擁權之人而自行噤聲,聽從人而不聽從神,如何傳揚福音呢?莫以為這種事只發生在初期教會時代。歷世歷代,各族各方,哪裡有神蹟就有魔行,有人傳道就有鬼話,有真道佈道就有謬理詬諂,有愛心善行就引發別人嫉妒。

因此,屬神的人要操練氣節,要有腰骨、有勇氣、有膽量;至關重要是:聽從神。太快就順從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時機溜走,因政治壓力而退縮的話,我們就是得罪神了。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在傷痕累累的社會中需要勇氣

ccmFB_CP161_20200102

文/黃秀婷

香港自六月兩次逾百萬人遊行後,陸續有多次大規模民間社會運動及市民受襲事件,政府要承擔責任解決因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連串矛盾和不公義,但政府具真心誠意面對廣大社會嗎?市民對此似抱極大疑問。

港府失去民心的窘境,難望短期內解決。

 

社會哀號教會哀慟

筆者有機會到不同教會群體分享信息時,彼此常討論到對當前社會狀況的憂心。

弟兄姊妹最常問的是:教會應如何回應?教會可做甚麼?

筆者深深感受到教會作為社會良知,實也沒法提供一套簡單方案或某種行動可為社會解決眼前問題。

綜觀社會大眾的憤怒和不滿,乃源於政府沒循正面和有效方法疏導民情。6 16 日二百萬人和平遊行後,政府無動於衷,堅持推行法案二讀,這種強硬態度,讓社會大眾感到不解和憤慨。7 21 日元朗西鐵站發生白衣人暴力惡行後,因警隊沒作出保障市民生命的行動和誠意,引致民憤急升,示威者的抗爭力度隨之升級。到8月,警隊和政府機關無視市民從電視或網絡直播中得悉處事及執法不公等事實,屢在公開發言時詭辯,沒任何官員和警隊高層需為社會混亂負責。

 

整體社會存著的哀號,管治團隊卻似毫不在意。眾多教會同道心痛哀慟,出現一浪接一浪的譴責聲明、或個別有勇氣的走上街頭勸阻不法和暴力;筆者見證著這些行動的背後,盡都是因投入愛護社會所流下的眼淚和汗水。

 

示威者因著警隊錯誤運用手上武力,抗爭力度隨之提昇。市民對此各有評價,惟警隊濫用催淚彈的程度,實在令人咋舌!

警隊將化學武器投擲到密集的民居附近、到已沒示威者的街道、甚至向不通風的港鐵車站內發射,事後在記者會只大放厥詞。此外,前線警員更沒按武器的國際使用守則,舉槍直射市民的上身和頭部,更曾出現警員衝進人群近距離以槍管指嚇街坊的場面。示威地點附近的急救員因警隊發射的布袋彈失去視力,長者幼童在居住的社區受催淚煙傷害的事實,政府或警隊都迴避責任。如此種種,挑起了整體社會對公權力的不信任,因大眾感到生命保障和言論自由正急速失去。

關注這城市的命運,從宏觀視野來看,不論是出於中港法律制度的衝突,或是處於各方政治勢力盤算的棋局,香港這繁榮自由的貿易都市已走在不復再的路上。外資撤退、美國國會藉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大陸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施壓,都是既成事實,對香港民生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從微觀角度看,政府班子和警隊的服務對象,明顯並非香港所有市民,而是選擇性地服務那些願意配合和順從大陸政府的居港人士。因此特首林鄭月娥才會指那些街頭抗爭人士 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言下之意是只有那些絕對順從和配合的,才是社會的持分者。

 

呼求堅韌力量和靈性

在這場社會風暴裡,教會既是社會大眾的一員,目睹一幕幕充滿威嚇和脅迫的場面,難免心中憂傷;過去與這高舉「獅子山精神」的社會一同謀求福祉,教會一直跟這城休戚與共,也按著「為這城求平安」的心志服侍。

然而,教會也是連於基督的身體,信徒是在世卻不屬的寄居者,就如詩人的呼喊:「耶和華啊,求祢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祢不要默默無聲,因為我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詩三十九12

 

面對艱難時刻,信徒更需確認神是掌權的那位,在傷痕累累的社會成為我們隨時的依靠。不過詩人沒有就此打住,因寄居者也不可抽離惡事,獨善其身地生活,「求祢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復原。」(詩三十九13

 

今天,信徒或應呼求有堅韌的力量和靈性,以正直的勇氣過活。

 

為執法者禱告

要待何時威脅和欺騙之事會離這城而去?除了記錄今日的真實,讓歷史給予誠實判斷,筆者當下沒有良策,謹分享在社會風暴前夕,為執法者寫下的公禱文:

「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的,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壘,他的糧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斷絕。」(賽三十三15

求主監察和保守這城的執法者,引導他們走在正直和誠實的路上。為此,我們同心祈求:

  1. 他們以抑制和打擊罪行為志業,渴求城裡所有家庭能活於安穩的環境。求主幫助他們脫離權力試探和錢財的凶惡,又有救助市民如同救助自己一樣的心腸。
  2. 他們若有人只求自保忽視別人權利、明知是非卻掩蓋良心,或曾專業地誤用武力傷人、在挑釁面前失去自制,求讓他們悔改回轉、得主赦免。
  3. 他們在面對分化和挑釁仍可冷靜、面對各方壓力仍能明辨是非,在敗壞濫權的世代中為主的公義作見證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可 ‧ 毅行

Web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馬可 毅行

馬可福音的結語很特別,跟馬太、路加和約翰比較可說是負面的,令人感到不易理解和困惑。在最後的一章第8 節結語中說到,婦女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參可十六8)。為何聽到耶穌復活不是感到振奮,而是逃跑呢?這不單困惑了你和我,千多年前的基督徒亦感困惑,因為第十六章8 節的結束好像跟期望的很不同。於是,有些抄寫經文的文士抄入其他經文。所以和合本修訂版寫得很清楚,有古卷沒有第九節及以下的經文,即是馬可福音的結語應在第十六章8 節。

無論你有多不安、困惑,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語。你可能不滿,馬可卻告訴你,耶穌復活帶來的後果就是這樣。難道馬可弄錯了?只是,若馬可是對的,意思就是復活無疑會帶來喜樂、盼望、力量,但在這些之前,會否帶來一些震撼、驚慄和困惑呢?

不安與困惑
我們仔細研讀另外三卷福音書的結語經文,會發現馬可是對的!約翰福音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空墳墓時,沒想過耶穌復活,還以為耶穌是園丁。當復活的信息傳到門徒那裡,他們仍躲在房子裡關上門,因害怕猶太人(參約二十章19)。馬太福音也是一樣,「天上地下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很華麗的結語,然而之前一節經文指出「還有人疑惑」(參太二十八17-19),不見得所有人都了解復活或感到興奮。路加福音說有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面帶愁容,眼睛被蒙蔽,耶穌要兩次向他們顯現,將手腳給他們看,強調自己不是魂,是真正的復活(參路二十四33-40)。

所以馬可是對的。復活不是我們以為很開心、興奮、簡單、光明的一件事。長遠來說是對的,但過程中,可能有許多戰慄、震驚、困惑。當我們探討一件這麼重要的事,絕不能簡化和膚淺。上帝救贖帶來恩典是一件沉重的事,怎可馬虎呢?潘霍華說是貴重的恩典,不是廉價的恩典,復活是這恩典很重要的基礎,所以它帶來的喜樂、平安,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說的。

馬可是對的。當我們的生命遇上要緊、沉重的事,不管如何喜樂、充滿盼望,都不可能沒一絲戰慄、緊張、惶恐,甚至想逃避的感覺。例如結婚,一對新人站在聖壇前,若沒絲毫戰慄、疑惑的感覺,他們不適合結婚,因這是一件大事,是長期的委身,要求很多調節、擺上、付出。父母第一次抱著嬰孩時,若沒絲毫沉重、戰慄、以後怎辦的感覺,我懷疑他們是否適合做父母。一個人蒙召作傳道人,若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作傳道人;若傳道人每次預備講道,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宣講神的道;若傳道人只想命令、操控跟隨他的羊,這人不適合作傳道人。因耶穌告訴我們,牧者是要為羊捨命,不是遇到問題時就逃走。像我在神學院當老師的,若以為能用操控成績的方法令學生對我們恭敬有加,就是忘了雅各書所說,作人師傅的要受加倍的審判和懲治(參雅三1)。作神學院老師需嘗試將生命融入所信所學,然後活出來,這很沉重和艱困,必須要毅行。婚姻須毅行、做父母親要毅行、作傳道人要、做基督徒也要。

毅行跟從主
「我賜給你們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參約十四27),我們常誤以為信了耶穌就逢凶化吉,惟這不是聖經所說。先不說舊約經卷,新約由馬太福音到啟示錄,有哪卷書不講受苦?沒有,因我們的主是受苦的主。所以馬可是對的。作基督徒一定要毅行,若你不想毅行,不想艱困,你要重新思想作門徒是甚麼一回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提到很多信心偉人,前半部的亞伯拉罕、大衛、約書亞等,大家對他們的豐功偉績都耳熟能詳;但生命中更多是後半部所述說的,很多人是我們不知道亦沒聽過,「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受窮乏、患難、苦害,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參來十一35-38)這世界看不起他們,他們是毅行的人,因復活帶來生命全然的改變;這種改變,世界覺得奇怪,甚至不接納他們。當然,這世界最不能接納的,是他們所跟從的耶穌,更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所以,馬可是對的。基督徒的道路必然是毅行。

馬可是對的, 並且很有意思,某程度上比其他福音書更有意思:生命中常會遇到教我們驚惶的事,即使困惑,即使艱難,馬可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那位在我們以先去了加利利的主(參可十六7)。當生命來到這一刻,個人、家庭、群體,甚至社會,感到舉步維艱、寸步難行,緊記在前面等我們的主耶穌,就可以勇敢宣講、勇敢前行。門徒的道路絕不會是舒坦的道路,我們必須毅行,況且主已在我們以先並正等候我們。我不知這一刻你是否遇上震動、驚嚇或沉重的事,我只知我們的城巿、群體遇上了,有些被嚇得一聲不響,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因為復活的主,勇敢宣布、傳揚我們所相信的,這是馬可福音給我們的信息。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圖片:http://www.freepik.com (Designed by Freepik)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智勇雙全

智勇雙全

文/譚廷蔚

(尼二11-20)

日本最近因九級大地震,面對隨之而至的海嘯和核洩漏,在巨大的傷亡損失與艱困中,日本人的冷靜、守秩序等國民素質,獲得很好的評價;但亦有批評日本的核能政策是建立在「有勇無謀」的施政上,致使核洩一發不可收拾。

事情要做得成功,的確不能單靠愚勇,需要智慧與勇氣並重,為主作工的人更應如此。

審慎的智慧
尼希米得到王的允准及支持後立刻由巴比倫起程,大概四個月後(參拉七9)抵達耶路撒冷。他先以三日時間休息和計劃,然後在夜間起來「察看」城牆。他並非輕率的觀望,而是檢視、查核城牆的實際損毀情況。他悄悄地以逆時針方向巡視城牆,先由西北的谷門開始,然後是西南的糞廠門,跟著是東南的泉門,最後回到了谷門。他在事前事後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是因他處事審慎,要先掌握城牆的實際情況。

尼希米掌握了城牆的損毀狀況後,才向猶太人解釋,並呼籲他們起來重建。尼希米體會到為神作工不能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必須要與人同工,況且這是整個國家民族的事情,人人都應該承擔。藉著見證神在他身上的作為,以及王恩待他的事,尼希米激勵猶太人起來與他一起重建城牆(參二17-18)。

堅定不移的勇氣
要修築破爛的城牆、焚毀的城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荒棄多年也從來無人過問,重建的必須性就容易被質疑了。然而,聖經描述猶太人當時的回應是積極的:「於是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做這美好的工作。」(二18,《和合本修訂版》)「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英文聖經是“strengthened their hands”(KJV & RSV),翻譯自原文聖經,就是形容他們沒有遲疑,更堅決勇敢的作這事情。雖然他們的行動引來敵對者的輕蔑、譏諷,尼希米卻沒有灰心、沮喪,因為他知道這是神要他作的事情,祂會使他們成功(參二19-20)。

重建城牆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還要動用極多的人力及資源,這又談何容易;加上敵對者的譏諷、誣蔑,都衝擊著參與者的信心,稍一動搖,便難以堅持,出現信心危機。因此,重建城牆委實是又大又難的事。面對困難和挑戰,很多人會採取得過且過,甚至放棄的態度。但尼希米認清神的心意,確信神會帶領,更以神昔日如何看顧他為信心的基石,也是今日他不輕言放棄的動力源頭。

今日的反思
耶路撒冷的百姓對城牆的荒涼已經習以為常,就算是別人的凌辱也視為等閒,沒有想到要起來重建,直至尼希米站出來呼籲。作為神的子民,我們是否也習慣了教會的荒涼?我們是否已習慣了受誣蔑、譏諷而得過且過?我們是否願意振奮起來改變這種狀況,讓教會得著復興?昔日神讓我們經驗祂的恩惠和看顧,是今日我們起來為神作工,並且勇敢堅持下去的動力。深盼我們從神得著智慧,認清祂的心意,謹慎並勇敢地行事!

(作者現為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