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同行

文/山地

日子很難過,你還好嗎?

今時今日,除非你不看新聞、不理世事,否則難以對身邊人承受的苦難視若無睹,因慈愛(compassion)是受造的天性,神造我們本是關係的存有。編者問面對年輕人的傷痛,我們可作甚麼?其實不用書寫,看見需要,就問一句「你好嗎?」聆聽,同行,就是了。

然而,現實是,這份慈愛常被堵住,更甚是變成冷漠與批判。這些年,整個社會對年輕人,甚是殘忍。

為何要與青年人同行?

我在一間高舉與青年人同行的基督教機構工作逾十年,也曾到不同教會青年主日講道,每次我都問:「為何要關心青年人?」我認同蘇恩佩的話,因「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最能夠看到人本來的真象——沒經壓抑、沒有世故化、沒有掩飾、沒有麻木以前的真象」。

青年人不能忍受醜惡和虛偽,為着理想,一股傻勁去追求,與年輕人同行,是提醒在主流社會打滾的成年人,這社會有否偏離人的本性,亦即神的心意。當2019 年社會運動開始,烈火來臨,且極慘烈,我這「同行者」的第一反應,是害怕及逃避。我羞愧難奈,也深切反思。

在此讓我分享這數年同行的學習與嘗試,把我聆聽到年輕人的片言隻語寫下,作為提醒。

怎樣彼此連結?

痛悔過後,2019年中,我離開原有崗位,與幾位「非暴力溝通」實踐者成立「創傷同學會」,建立平台,探討社會創傷如何轉化。我們的動機很單純,是同行,因這一代人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創傷,創傷既是集體,就不能簡化為個人成長與情緒問題,必然要一起面對,建立集體抗逆力(collective resilience)。開始時,邊行邊探索,叩問:受創的人,究竟怎樣走在一起?

我刻意跟非信仰羣體合作,想謙卑重新學習如何跟人真正結連;選上引入「非暴力溝通」,因創辦人Marshall Rosenberg 矢志以「愛的語言」改變世界,期望帶來人與人、民與民之間的和平。他的改變之道很單純,是歸回人性,真誠地溝通;具體方法有四個基本步驟:不帶批判去觀察、連結內心去感受、發現感受背後的需要、繼而一起用想像力提出回應需要的請求。

Rosenberg說,無視情緒感受,會忽略內心需要,這是對人性的虧損;因內心「需要」是人性的共通、生命動力所在。於我,這種彼此聆聽是彼此滋養生命,正是天國之道,何竟我們失落了這愛的語言?

真誠溝通為何難?

經歷過2014年的社會運動,看見兩代間的撕裂,我深深發現改變不單在制度,更要根本地回歸人性,首要是學習好好自我連結、好好溝通。然而,這種聆聽感受、回應需要的真誠溝通,看似簡單,卻遠比想像的難。

問題出於我們慣用的語言、思考模式、影響人的策略,都堵住我們天生憐憫的心腸。正如Rosenberg慨嘆,資本主義的爭競思維影響太深(大概比聖經影響更深),城巿人熟悉分析、判斷、投訴、命令的語言;一遇上衝突,就直覺地進入戰鬥模式,未聽到對方的需要,就帶着自己的想法論斷;然後以督責、標籤、歸咎、情緒勒索,迫對方就範;對方也就急於防衞或投降,結果往往不歡而散。

創傷下,溝通更形暴力。美國社會在911後,有民間及宗教組織走在一起,探討社會創傷並寫下The Little Book of Trauma Healing。書中開首就說,創傷與暴力總連在一起,暴力引發創傷,創傷若未療癒,一樣引發暴力。向內是自我隔絕,自我質疑、內疚自責,不敢信任;向外投射,是敵我二分、我對你錯的決裂、甚至引發你死我活的暴力。這些暴力循環,可維持數十年,甚至延續至下一代,我們也親身嘗受吧。

要脫離這暴力循環,書中提到解決之道,原也回到真誠溝通。

我們能成為彼此承載的空間嗎?

書中提到,在一個安全可信任、叫人感到連繫、情緒被看見的空間下,人就能坦然分享,哀悼所失去,彼此承載,療癒也可發生。當中的關鍵是愛,背後是一個慈悲有愛的世界觀。

這數年間,嘗試引入創傷知情的概念,辦非暴力溝通、組織創傷與衝突處理等課程或講座。另一方面,聆聽香港人的故事,製成小書,締造閱讀的聆聽空間;也舉辦親近大自然的圍爐活動,透過羣體互助,一起哀悼;自己也學習與在囚者家人同行,互相支持。深深發現,需被聆聽的人太多,但我們欠一個可彼此承載的空間。除了輔導員外,信徒羣體豈不可擔當這角色?

耶穌臨別前,囑咐信徒要彼此相愛,祂以為門徒洗腳來顯明。若我們真能如此謙卑服侍,以愛接納,相信教會就是彼此承托的美麗空間。但為何許多青年人不向信徒羣體求助?讓我最後以他們的話作提醒:

「教會好窄,好窒息」:信仰從來是一趟冒險之旅,我們都不是真理的擁有者,何竟我們的信仰變成對與錯的框框,而不是祂叫生命盎然的天國?充滿潔癖的羣體真可彼此洗腳嗎?

「教會好傳統,對唔到嘴」:假如你曾接觸經過火煉的年輕人,你會發現他們在這幾年間急速成長,不斷反思,因面對的都關乎生死。我們可曾同步轉化,認真面對自己,視信仰為生死攸關,叫天國踐行在人間?

「教會好有愛,但好像做功課」:說這句話是一個非信徒,他在面對審訊時走到教會求助,教會也派人定期問他代禱事項,他最終受不了這種關心。同行是一種陪伴,要有力同行,我們有與神同行,經歷祂愛的轉化,回歸人性嗎?

與年輕人同行,請以祂的愛作空間,聆聽他們尖銳的話,一起轉化。

(作者是前Breakazine總編,現經營與社會創傷有關的事工,偶爾撰文,探索社羣如何一起轉化。)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包底

包底

文/劉文亮

有主耶穌「包底」的群體,是很寶貴的!

阿光既被冤屈,再被兄弟出賣, 然後不公不平被「上位者」審判, 最後更被身旁的人「打擊」到遍體鱗傷。最可笑的,這情節發生在他返了十多年的教會!原來,活在四周都是基督徒的世界不一定愉快。然後,當人生中出現了很多「不平事」,叫人心中留下很多「可恨人」,導致了返教會再沒味道!

沒甚麼受不起
是否說了這個,有點難受?所以說,包底是主耶穌以性命來為信祂的人包了底;於是,當四周充斥著面目猙獰的「得救罪人」時,十架救贖才更顯深度!

是的,我們因「主內」的人受傷了,問題在我們受得起嗎?

那轉捩點就在耶穌基督裡。有主,一切都受得起,因為愛耶穌的生命就可觸碰到滿有容量的十架,只要與主同死同活,就能進入主耶穌裡,讓主的大愛叫我進到「包了底」的汪洋裡;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沒甚麼受不起了!

我明白,今時今日,大家會說:「別跟我談道理!」因為,大家所要的是那真正「進到心中」的解恨!

進到心中,就求聖靈引導我們靈修禱告。於是,阿光每晚跪在主前禱告,這受傷經歷反成了親近主的橋樑,他每晚用一小時浸在主的恩典裡,主賜下的靈泉比阿光流出的眼淚多出千百倍,他感受到有主就有希望的天國,而不是世態炎涼的人間;靈修中,神的貼近遠勝人間的羞辱!

仍生效的動作
靈修中,我的心因看到為我「包底」的主,才全心在愛中消解傷害,因我「跌到底」之後,經歷到「復活大能」。朋友,你若承受了人間不公平,可否抬頭凝望十架?來,望得甘心點,融入與主耶穌的相連裡,十架中與主同死,也就愈望愈嚐到愛,禱告……凝望……默想……與主同死……與主同活……這簡單而觸動了歷代聖徒的基本動作,今天,仍然生效!

生效在仍願去信去愛那又真又活的主耶穌的信徒身上!

包底,是去到盡的叫人徹底釋懷。主耶穌以死來告訴我們祂輸得起,要把我們從屈辱與不甘中撈上來,同死同活後,我受得起了,看得開了,可從傷痕中爬起來了;我的心、我的家庭、我的尊嚴、我的人際關係、我的人生,都因主耶穌包了底而有了新的轉向。

包底的大愛化解種種冤仇,叫我們看深一點:生命中那天國價值比爭辯「誰是誰非」更重要。今天,我們不要被撒但拉入仇怨中而「中招」,就靠著主耶穌不斷以寬恕、祝福、謙柔、忍耐、和平、溫柔、善良、福音、愛心等為生命重心,使屬於基督的群體常常彰顯天父的大慈愛。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不一樣的婚禮

piano-571968_1280

文/林素貞

戀愛到結婚
剛畢業時是我很多方面的起步:教會生活,工作甚至戀愛。

那時工作縱是忙碌,卻是快樂,一位與我幾乎日夕相對的同事主動追求我,結果大家很快就開始拍拖。忙碌的工作卻令我無法穩定地返教會,傳道人就關心我,知道我開始談戀愛,便與我分享聖經的戀愛觀,又鼓勵我多為對方祈禱,盼望他也願意信主。後來我對上帝的教導了解更多,就漸漸產生信仰上的掙扎,但男朋友並不明白,我內心亦時常感到很矛盾。此外,彼此性格上的衝突,弄致天天爭吵,才發現大家不太認識對方,甚至有好幾次想過要放棄。然而我們都愛對方,不捨得對方。這段關係磨合了四年多,最後我們決定一年後結婚,要把愛延續!雖然男朋友仍不願意認識上帝,但我期盼結婚後,他會慢慢改變過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