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困境的樂歌

文/洪志娟

尊主頌(Magnificat)這首頌歌記載在路加福音一章46 至55節,是經常在將臨期誦讀的經文。尊主頌是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受聖靈感孕後到親戚伊利莎白(施洗約翰的母親)家中作客時,回應伊利莎白的祝福而發出的頌歌,也是一首感謝詩。

馬利亞身處保守的古代社會,年輕待嫁的她卻忽然成為了未婚媽媽,或連跟約瑟的婚約也不保,日後人生將受盡白眼。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尋常經歷,馬利亞何以仍能發出充滿感恩與讚美的樂歌呢?

注目上主權能(一46-49)

「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46-47 節),原文兩句平行句以尊崇/歡呼(樂)開始,而主、神、救主的稱呼,是認定上主是全地的主及掌權者,反映馬利亞對上主是由衷的感謝與讚美。

馬利亞看自己的身分只是女僕人,地位低微,不值得主人注意,但神卻揀選她,「顧念祂使女的卑微」(48 節上),在她身上作奇妙的事,讓道成肉身的基督透過她降生。馬利亞形容自己:「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為聖。」(48 下-49 節)舊約聖經以「有權能的」或「大能者」來稱呼神,是指神是為祂子民爭戰,並拯救他們的主。而「祂的名為聖」是表示神的聖潔、獨一及管治的權柄。因此,馬利亞強調的焦點不在她自身的經歷,而是要顯出上主大能的作為——神揀選卑微如她的使女,好彰顯祂的大能並施行拯救。她尊崇主,且歡呼喜樂的原因,是因她竟成了神的拯救、權能與施憐憫的標記;人因此能察看神的屬性,並救贖的作為。這就是萬代稱她有福的原因。

今日我們共同面對的大處境是持續的疫情逆境,而每個人、每個家庭所承受的衝擊也各自不同:可能是日常生活、社交、生計,也可能是關乎性命。我們很容易會被如此處境所困,好像進了隧道,看不到出口。

未婚生子為當時社會所不容,但馬利亞沒表達過對眼前危機的擔憂,她專一注目上主,以致能看見更遠大的景象,就是上主的權能並祂向子民施行的拯救。她將信心建基在上主裡,不受眼前困難影響。信心講求意志而非感受。馬利亞沒有看重自己的感受,也不擔心自身的名聲,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一38)。願主幫助我們確信,縱然我們是卑微及無助的,但祂是施行拯救、為我們爭戰的大能主,我們只管信靠、順服。

開放生命讓主介入(一50-53)

接著是一句轉折句。馬利亞將感恩讚美從自身經歷推展到神對世人的作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50 節)馬利亞相信是神憐憫的屬性驅使祂有這樣的作為。神憐憫人,向人施展權能及施行拯救;且基於祂的信實,這憐憫是直到世世代代的。然而,神的憐憫不是對所有世人,而只是對敬畏祂的人,就是那些認定神的位置與主權,以祂為生命之主的人。馬利亞的感恩讚美,正是體會到自己是歷世歷代蒙神憐憫的人裡其中一分子。

神對世人的作為在 51 至 53節有具體的講述。這三節經文是一組句子,在引句「祂用膀臂施展大能」之後,以五句句子講述神對五類不同組別的人的作為。

第一組別是「狂傲的人」。狂傲/傲慢被喻為一切罪的基礎,是愛自己過於愛神的表現。狂傲是一種心底深處的想法,甚至沒有外顯的行為,是心底自覺比別人優勝、自覺有足夠能力掌握人生。對於這類人,神的行動是趕散;意思是神會趕逐那些自覺不需要神的人。

之後,經文以交叉結構來展示第二至五組別的人,而他們可以分為兩大相對的類別:首尾是有權柄的和富足的;中間是卑賤的和飢餓的。

「有權柄的」即權力的擁有者,特別指那些以權力欺壓別人,對人缺乏憐憫的人。「富足的」是物質生活足夠有餘的人,特別指那些自恃富足而拒絕神的人。神對這樣的人是使他們失去所恃的權力及財富。這裡並非否定權力和財富,而是針對當擁有權力和財富時的態度及該怎樣運用。若愛財富及權力過於愛神,為了擁有更多財富及獲取更大的權力而妄顧鄰舍的需要,那就是問題,就是神要施行管教的地方。因此,當我們處於豐富中,須常常警醒,認清我們只是受託的管家,一切財富和權力的主權乃屬於神,要好好運用主所賜的,憐憫鄰舍,熱心捐助有需要的人。

相對的類別是卑賤的和飢餓的。「卑賤的」可以理解為社會地位低微的一群;然而,卑賤亦是指向八福中所說心靈貧窮的人。同樣,「飢餓的」可以是肉身欠缺足夠的食物,但亦是指向靈性中的渴求。神對這樣的人所作的,是抬舉及餵養他們。所以,經文的重點並非處理貧窮及飢餓等社會問題,而是強調敬畏神這種靈性狀態。當然,人的肉身及靈性不是分割的,而是息息相關的。人在肉身缺乏中的確較易看到自己的卑微,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幫助。因此,縱然今日我們在缺欠中也不要氣餒,因為神會關注。讓我們在缺乏中操練對神的信靠,做個卑微困乏卻敬虔的人——一個能認清真正需要,甘心樂意歸向神的人,持定神的應許,堅信祂在合適的時候,必向敬畏祂的人顯出慈愛和公義。

惟有我們願意開放生命讓祂介入、讓祂改造,才能在不同處境中安然自處,得力前行;一如使徒保羅所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2-13)

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一54-55)

最後,經文由神對世人普遍的作為,又回到神的子民、以色列家的身上。「祂扶助了祂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54-55 節),經文以僕人、亞伯拉罕的後裔來形容以色列,突顯了以色列是神立約子民的身分。神施憐憫予立約的子民,是祂守約施慈愛的表現。馬利亞在此展現了對民族的關注,她緊緊抓住神對立約子民的應許,認定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主,切切盼望彌賽亞——以色列的救主來臨。她更因有分於這預言的應驗而大大的喜樂。

我們看到馬利亞不單認定上主的權能和拯救,也願意開放生命讓主介入,更洞悉神對世界有更大的計劃及願景——透過祂的子民實現普世的救贖。她看到上主要實行的大藍圖,切盼並積極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配合祂的心意。

主再來之時,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參弗一7-12),這幅圖畫怎樣導引我們今日的生活?我們雖然不是大人物,卻總有位置去為主作見證,切實地事主愛人。

光明終將來臨

將臨期是聖誕節倒數四個星期的節期,這節期標誌著教會年曆一個新循環的開始,是一個新年的節期。節期稱為將臨期,表示其意義是關乎「將要來臨」。教會傳統提出「來臨」涉及三個層面:基督降生(第一次來臨)、基督再來(第二次來臨)、基督臨在於信徒生命中。節期的靈性操練強調預備及警醒等候。

近代教會喜歡以將臨期花環作為崇拜中的佈置:以常綠葉(象徵生命)編成環型(表示上主恆久的愛),環內擺上四支蠟燭。四支蠟燭以每週遞增的方式燃點燭光:即第一週燃點一支,第二週兩支,如此類推至第四週。以此方式燃點燭光,用意在提示信徒,縱然活在黑暗的世界,但基督(世界的光)已進入世界,步向聖誕就是步向光明;每過一日,主再來的日子又近一日,又向光明邁進一日。

相信大家都認同這年來十分艱難,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及掌握的,就如一粒微小得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竟對人類的生命帶來如此威脅,亦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黑暗何時過去,光明何時來臨?然而,馬利亞的頌歌提醒我們,人生有不同的際遇,不論處豐富或是缺乏;是喜樂還是憂愁;面對預期或是突發的情況;能有所把握還是不受控制;一切都是神容許,更是在祂掌管之中。

馬利亞之所以不受當下困境限制,是她能把關注從自身轉移到上主的權能與拯救,讓她有力迎難而上。她更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憐憫,開放生命讓主介入(這亦是將臨期三重來臨意義中的其中一重,提醒我們預備自己,讓基督臨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祂在我們裡面工作,引導我們行在祂的旨意中,直等到祂的再來。)再者,馬利亞更切切盼望上主國度的實現,積極參與建立工程。這也是與將臨期的意義息息相關:基督降臨,救恩臨世,上主的國度已經開展;然而上主國度未完全實現,我們還要警醒、忍耐等候基督再來。主再來,新天新地,萬物得贖的景象,是我們今日努力過好每一天的動力與導向。

願馬利亞的信心與順服成為我們的激勵,面對不明朗的前景,認定神的掌管,並求主賜我們信心的眼睛,超越眼前的現況,看見上主從上而下的保守及祂旨意的運行,並祂的國度必全然實現。

(作者是美國羅拔韋伯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本文是作者於將臨期第三主日的講章,本會蒙允使用。內容經編輯整理及作者審閱。)

撒放謊言抑或希望

文/若瞳

自小在香港生活的我們,或很難想像在極端的社會環境裡是怎樣的不安全,亦難以想像要如何在困難的氛圍中抓緊希望。然而,經歷過這一兩年的社會變動,大家應開始感受到壓迫臨近,須要在狹縫間生活,這也正是尤瑞克.貝克(Jurek Becker,1937-1997)所著《說謊者雅各》的故事背景。

貝克是前東德小說家,生於波蘭,曾隨家人被送至集中營一段時間,戰後重獲自由。他畢生創作過《拳擊手》等多部小說及大量劇本,《說謊者雅各》尤為著名,1975 年拍成電影,次年獲奧斯卡提名。

真人真事改編

《說謊者雅各》的故事發生在 1944 年,地點是波蘭一個猶太人隔離區。主角雅各.海姆是一名猶太人,機緣巧合下在警察局聽到收音機報導,俄羅斯軍隊已推進到貝察尼卡,距離雅各身處的隔離區只約四百公里。

他將這消息與友人分享,為求逼真,他謊稱自己有一部收音機。這個救兵可能將至的消息令雅各瞬間成為區內名人,亦令很多人心中開始燃起希望,紛紛拜訪雅各查問最新戰況。雅各卻漸為如何結束這謊言和保持各人的希望而苦惱。

小說往往虛構,惟《說謊者雅各》卻由真事改編。作者的父親認識一名猶太人,冒死私藏一部收音機。外界的新聞消息,確為現實中充滿驚恐的隔離區帶來希望,而那名猶太人最後遭到殺害。

若問:說謊是對是錯?答案當然是後者。不過小說引發我們思考的是,若說謊是為了別人又如何呢?以下是雅各的一段話:「您可曾看見,他們向我問起消息的時候,流露出甚麼樣的目光?沒有看過嗎?您可知道,他們是多麼需要好消息?您知道嗎?」

活下去的希望

雅各最初說謊(如擁有收音機),是為了令人相信自己,不過之後他選擇延續謊言,千方百計令人相信收音機存在,以及編造各種虛假消息,全為了令同胞心存希望。小說中最動人的一段,是雅各為了女孩麗娜,假扮演講、說故事、演奏。如果只用對錯二分,說謊當然是錯,但整部小說裡,讀者肯定見到雅各不是奸惡之徒,為自身利益說謊;反而他為了燃點同胞對生存的盼望而費盡心思,自己亦承受各種心靈上的重擔。

《說謊者雅各》要探討的,不是說謊是否道德的問題,而是在絕望的生活裡,各人如何抓緊生存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氣。在極度絕望的年代,在我們一貫熟悉的原則上,可能還要加多一重生命的考量。如何在信仰原則和倫理實踐之間取得平衡,或許就是我們要馬上閱讀、開始思考的理由。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正視貧窮給我們的考驗

文/黃秀婷

引言

香港在情影響下整體經濟及就業狀況均欠佳,港人對於貧窮情況的新聞提高了關注。最近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在電台節目中的冷漠言論,令市民大感嘩然。他指出 149 萬的貧窮人口只是政府的假設數字,在不同政策介入下有 85 萬人脫貧,更表示「話 149 萬貧窮人口只係得一個作用,就係去鬧政府。」同時身兼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的他於去年12 月底表示,關愛基金在推出第二輪「N無津貼」後已完成使命,應不會再推行第三輪,亦不會研究恆常化這項扶貧安排。

關心社會出現的貧窮現象

按照羅致光的說法,在政府實施扶貧政策下 2019 年的貧窮人口為 64 萬人,本港總人口約有 780 萬,也就是說起碼有 8% 市民仍生活在貧窮之中,而香港自稱有基督教宗教信仰約一成人口。不少教會都設有慈惠工作,但對於社會貧窮的統計數字,信徒可能並沒有很深感受,原因或許是多以間接形式參與,例如交金錢或物資予教會代為轉送。因此,若信徒在平日沒機會接觸基層生活、或認識那些捉襟見肘的在職人士,停留於中產生活的舒適圈,也就很難理解那些窮困和充滿限制的處境;對貧困生活有血有淚的委屈或會表示同情,卻較難進入同理和陪伴的平等關係。然而,情驟至,信徒在守望鄰舍和分享物資的意識有所加強,更樂意積極參與社區的服侍。

另一方面,去年有分析預計全球將進入經濟低潮,本地大規模裁員和公司結業潮令人對前景感到憂慮。加上全球情反覆、就業機會嚴峻和疲弱消費現象,經濟實難以在短期反彈。與此同時,不少家庭因對政治環境的不安,正計劃移民或已安排轉移資產到外地。眼見整體經濟氣氛走向低迷,不同工作階層和年齡的信徒,都會隨著社會整體進入生活困乏的日子。信徒也需開始調整心態,有可能從幫助比自己缺乏者的角色,轉變成進入體驗社會貧窮和苦困的同行者。

從福利事務角度回應社會貧窮

回顧以往,政府的扶貧委員會在 2005 年成立,2007 年解散後到 2012 年重設,以制訂貧窮線作為其中一項主要工作。20139 月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它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並以除稅及社會福利轉移前(即政府政策介入前)之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50%來劃定貧窮線。貧窮線用以協助評估及制定扶貧相關的福利政策,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以及審視政策的扶貧成效。

去年12 月政府發表《2019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 2019 年本港貧窮人口為 149.1 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高達 21.4%。翻查前兩年的報告數字,2018 年及 2017 年本港貧窮人口分別為 140.6 萬及 137.7 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則為 20.4% 20.1%。從數字可見,在情出現前,本港貧窮情況已在上升,到 2019 年有加劇趨勢。報告指出 2019 年「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令 392,900 人脫貧,比較之前兩年的數字,2018  年及 2017 年的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分別令 382,200 人及 367,900 人脫貧。可見,2019 年扶貧政策下的脫貧人數比例上較之前兩年有所減少。

貧窮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和考驗

每年報告按住戶劃分貧窮線,一般被視為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意即為滿足生活標準所需的最低收入水平。市民可查看自己是否屬於貧窮人口,而社會則可提供相應援助。《2019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一人住戶的貧窮線為 $4,500;二人住戶的貧窮線是 $10,000;三人至五人住戶的分別是 $16,600(三人)、$21,400(四人)、及 $22,100(五人);六人及以上住戶則為 $23,000。信徒可以試將自己每月家庭總收入跟相應的住戶貧窮線作個對比,便找到自己與社會貧窮的距離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打趣地說,或許有人發現那個住戶貧窮線的金額,竟是自己每月家庭開支後的儲蓄數目!

其實若說去關心鄰舍,信徒須學習正視自己跟社會貧窮的距離。這不是說我們要立刻變賣所有家產來分給窮人,短暫當下的捐贈行動當然矚目,但聖經教導我們的,乃是主動去尋找那些窮苦弱小的並扶助他們。金錢的扶助只是物質,社會貧窮對信徒真正的考驗,是會否放下自己的安舒,進入缺乏的生活與人同行。

不論貧富,每個人都擁有神的形像和尊嚴,以色列子民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出十六18),教會雖不一定有很多非常富裕的信徒,但也有不少是袋中有餘,能與人分享的家庭。信徒當視自身擁有的資產皆出於神的供應,以接待和濟窮人作為服侍的行動,操練對神抱持信心和待人以恩慈的功課。信徒日常的參與也自然建立起社區文化的鄰里生活。「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十九17),不知那些在社會中擁有較充裕資產的信徒,為自己盤算未來生活時,會否也展現恩慈和慷慨的一面,將自己手中有餘的跟缺乏者分享呢?

(作者是公理匯研研究及教育總監〔義務〕)

 

文字欲、慾、獄

文/林施麗輝

  在這紛亂壓迫的年代,我們都有話想說,但卻欲語還休——不懂表達,因自己內裡的思緒也理不清;不想表達,因別人不明白理解;不敢表達,恐怕無意中說了不合當權者的話而面臨牢獄之災。納悶、抑壓、恐懼像咆哮的獅子,在心底發出撕裂的吶喊。有口難言,始終說不出個所以來。

為不想不敢的表達
  一口氣讀完譚慧芸老師的《文字欲》,走了一趟心靈療癒的旅程,心被觸動,沉思良久。譚老師在每一個特寫新聞的故事裡,不論是明星、議員、教授,還是露宿者或獄卒,放在時代的舞台上,以她溫柔的同理心、尊重的態度、微細的觀察、感性的筆觸真誠真實地呈現出來,故事中有著你我的影子,彷彿在為我們訴說哀情,伸張正義,將我們不懂、不想或不敢說的圓滿地表達出來。這一帖良藥有舒鬱解結之療效。在謊言充斥的年代,她的「真」顯得特別珍貴。

  在禁足的日子,《文字欲》給我心靈前行的力量和提醒。譚老師以「人」為起始點,看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和寶貴,都有獨立的人格。不把人看為工具,是對人最大的尊重,也是今日社會所需要的。我們需要被看見,渴求被理解和明白,惟有謙卑聆聽,走進別人的世界,方能明白他人。她專注聆聽受訪者,像輔導員般予以同理,與他們的生命連結在一起。她看見了我們看見的,並且用她的「懂」和「明」承載著我們和這個時代,叫受傷受驚的心靈得釋懷。

以真誠點亮時代明燈
  文字既能建立醫治人,也能摧毁傷害人。它像一把刀,能剖開人僵硬的內心,清除毒瘤帶來醫治;同時又能狠狠地刺進心臟,命中要害造成傷亡。文字頭上這把刀,放在劊子手上變成殺人不見血的武器。文字欲、慾、獄,觀照出的不但是作者的人觀和生命質素,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

  感謝譚老師用文字為這世代作一點記錄,以真誠和尊重點一盞明燈,謙卑聆聽,寫下香港人的故事,叫我們負傷繼續勇敢前行。

 (作者為家庭及婚姻治療師,喜愛閱讀、發呆及跑馬拉松。)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從詩歌創作者看解鬱處方

文/忠心

  在各人心裏充滿壓力、不安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名為《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 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作者施以諾是一位精神科治療師,但更多的時間他是從事教學及寫作。他二十歲時在禱告中立志:「右手寫病歷,左手寫散文」,願為主寫到八十歲。自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第一本《心靈小點心》,接著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是其第十三本著作。

詩歌與醫學及信仰

  本書與其他談論詩歌的書不同,它不是「談音樂」,而是談「生活態度」。作者認為生活態度對了,心情就會好;心情若好了,許多事情就會處理得更順利。書中分享的都是詩歌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信仰觀。作者透過醫學與信仰角度,分享四十首詩歌的背後故事與歌詞深意。

  本書分為三大「心靈處方」:分別是「喜樂」、「寧靜」及「方向」。每一處方又會細分為若干服處方,還貼心的從醫學角度帶上「生活中的小建議」,教讀者如何從詩歌創作者的經歷體驗信仰的真實。每帖處方後會有「樂來愈健康」的章後語,幫助讀者明瞭「音樂治療與疼痛控制」及「背景音樂、心情與行為科學」等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最後還來一服「精神治療師的『心』處方」,期望讀者能改善生活態度從而得到幸福美滿。

不因環境愁眉苦臉
  全書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芬尼.哥斯貝(Fanny Crosby, 1820-1915)這位失明的詩歌創作者。縱使她不能看見,卻寫下了超過八千首充滿喜樂、盼望的詩歌,其中包括家傳戶曉的如〈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及〈讚美耶穌〉等。作者這樣描述:「想一想,如果一個盲人都能活得如此喜樂且積極樂觀,那麼我們這些眼明的人,又怎好意思再活得哀聲嘆氣?」是的,我們今天可能活在徬徨不安、充滿壓力的世代中,但我們可以選擇活得積極樂觀,不需因環境而終日愁眉苦臉,惶恐度日。

(作者是教會詩班指揮、多個合唱團成員,自少喜愛音樂,在教會接受造就,矢志終生以音樂侍主。)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與主偕行

文/林永生

  最近在神學院圖書館發現一本新書 An All-Surpassing Fellowship: Learning from Robert Murray M’Cheyne’s Communion with God。閱讀之後,深深被書中這位年輕牧者的生命吸引。

  麥肯尼於 1813 年 5 月 21 日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生。由於身體多病(患上嚴重肺病),他於 1843 年逝世,享年只有 29 歲。他雖只有七年在蘇格蘭牧會,卻留下鮮為人知的屬靈紀錄。

謙卑倚靠上主
  他是一個謙卑的牧者。在教會從不爭先,卻勤於講道服侍,探訪每一位會友,又常常為別人禱告。每次講道或探訪之前,他必定先禱告。他曾寫信給教會長老說:「知道我們是何等軟弱乏力,從而支取聖靈的能力。」(頁 98)

  牧會多年,深知自己許多的軟弱,也認識到不同會友的難處。麥肯尼的生命有兩方面提醒我:

  第一,「神……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神恩待謙卑的教會。

  第二,在軟弱時倚靠主,「主的恩典夠我用。」(參林後十二9-10)

  麥牧師一生追求聖潔,與神同行。他每天用心讀經,常為家人和會友祈禱。他以「愛神」為首要的人生目標,倚靠聖靈,在聖靈裡勝過試探。在追求聖潔的過程中,他嘗到主恩的喜樂(The Joy of Holiness,頁 79)。

與上主及靈友同行
  牧會有時會面對不少難處,容易叫人灰心。若把焦點放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結果只有埋怨或抑鬱。若把目光轉向主,憑信仰望主(pray and look up,頁 122),我定會找到出路。「定睛在耶穌身上」——定睛在聖潔的主身上,由聖言引導,求聖靈幫助,漸漸從苦困中走出來。

  麥牧師不單以上主為友(Communion with God),他也有一些屬靈朋友(soul friends)——彼此守望,互相代禱。人生苦短,明天難測。但願恩主明白我們的處境,又有人可以在信仰路上彼此相交,結伴同行。

 (作者是中華基督教會海南堂牧師)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熾熱的話語

文/爾悅

  面對紛亂的世界,四周充滿謊言、逼迫和冷漠,甚至回到教會,人與人之間的傾談也只是停留在口裡的問候,不能進到靈裡的團契,相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心變得冰冷所致。

  若你正失去對教會的信心、對神話語的渴慕、以致祝福世界的熱誠,《熾熱的話語——潘霍華談讀經》會是你很好的選擇。

燃燒自己
  他,潘霍華,像個樵夫,跑進森林裡,拾起一根一根的乾柴,也坎下枯萎的樹木,拿回家中,放進火爐,在劈啪的燃燒聲中,叫主的話在你我心裡燃點。

  相對於你我面對的,他身處的,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眼前是希特拉的狂焰,是國家機器的殺戮,甚至是納粹的屠殺。你會問,究竟是甚麼讓他能夠屹立,堅定不移的燃燒自己?

燃點經文
  書中為你我提供了曙光,讓你我看見一個燃點經文的人。經文對他來說,不是用來研讀,而是用來默想;他每週默想經文不多,才十多節,每天默想的,只有兩三節。經文彷彿是他所愛的人寫給他的情信,他會「存在心裡,反覆思想」。他也為自己的前路默想,有一段時間,在德國著實待不下去,他跑到美國,原想留一段時日,但在默想詩篇一一九篇時,按捺不住聖靈的催迫,終於決定回國,並且加入暗殺希特拉的組織。他更於被囚在獄中的時候,終日默想經文,操練對神的信靠、渴慕,最終在神的主權下,安然接受死亡。

  倘若經文能燃點潘霍華的心,那麼處身在這冰冷的世代,我們又會怎樣燃點經文呢?

(作者是深耕細作的牧者,生活日常讀聖經、照料草場、覽閱不同書籍刊物、在草場外尋羊;陪伴看顧身邊有需要的人。)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圍城中尋突破

文/Simeon

  大概是中四、中五,正值充滿想像力的年歲,我訂閱了《Breakazine》書誌,一年才不過 168 元。如是者,我收藏了一系列題材新鮮、破格、深度的突破文字,在編輯團隊深入淺出的議題探究下,眼界擴闊到連學校通識科也未有詳談的棕地資源、創意產業、舊區重建、香港農業等前瞻話題。直到去年,我已是個社會新鮮人了,仍重讀得津津有味。

成長路上的啟發
  其中兩期對我影響尤深,當時未覺,今日回望才發現早種在我的心田,分別是 030(編按:數字為期號,下同。)的《設計生活——學大自然過好生活》及 047 的《未來工作想像指南》。我很喜歡文章的鋪陳,以030為例,插圖生動的序畫出生後死前各十件事,喚起讀者不滿足於「被設計」人生的共鳴。然後,六個專題循序漸進由「時空壓縮」的社會現象,繼而討論空間、資本、外判,續以「半農半X」的訪問和城市共享的資源整合,帶出城市生活的其他可能性。若以兩個字總結全書:精采。

  後來,我拿著不錯的公開試成績,放棄人云亦云的醫生夢想,滿懷想像地希望當一個城市農夫或是以科學拯救環境。我考進了中文大學理學院,第一個學期參加了由劉海龍先生創立的農業發展組的活動,又去了自然脈落的自然導師體驗……在多姿多彩的學苑,生活就是一本等待被揭開的《Breakazine》。

乖謬時代的勵勉
  去年畢業了,我沒有立即成為農夫,反而當了機構同工。這正是繼續開拓想像、關心社會、認識自己、回應召命的選擇和結果。半年前一次週末閒逛,我走進了咖啡店,目光再次被雜誌架上的《Breakazine》吸引。一讀之下,青春期留下的啟發又重新為日復日的人生注入活力,重塑生活的話題顯然未有過時。

  謹節錄 030 和 047 的序言為乖謬的時代打氣:「我們是沉重,但不是絕望」(030 序);「我們誠然正在走進時代的轉角位,請別忘記,每一代人都要行出那一代人的路……願新一代腳筋有力,走出未來」(047 序)。

 (作者是充滿夢想的 90 後女生,喜歡研習生態及探索永續生活,在大學時領受全職呼召,現於香港的差會任職行政工作。)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 (總第169期)

一念之間!

文/信望愛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時間轉瞬消逝,從來不等人!你是如何運用寶貴的光陰?

  回顧人生上半場,有兩件事塑造了不一樣的我!記得中六信主後,明白到生命是有意義的,天父的導引給了我人生方向,閱讀聖經則像是人生導航,給予在衝擊不斷及人生幻變的我很多亮光和指引!

  另一件事是中五會考後閒著,我遂用心的將家中的雜誌如《讀者文摘》、《明報月刊》和書本細閱,整理成資料簿。今天我的人生理念及態度,不少源於當時閱讀後之領受,並養成閱讀習慣。當遇上喜愛的書本,我更會多買十至二十本送給朋友,一起分享箇中的樂趣和亮光。其中送出最多的一本書,是蘇拾瑩所著《一念之間》。

送出最多的書
  多年前,牧師在講壇上引用了此書中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證道,我記住了書名,聚會後急不及待買回家閱讀,愛不釋手,讀後有「小故事,大意義」的感覺!

  書中一百個故事,是作者用心搜羅傳教士曾引用作分享的,加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又溫情的舖排,帶出故事的核心價值,讓我多有反思。書中作者的見證也很吸引,她曾經歷生命低谷之煎熬,基督信仰給了她身心靈翻天覆地的改變,軟弱變剛強。而在編寫此書的過程中,她自己的心靈也得到洗滌和提升,我這讀者也同樣感受到故事帶來的感染力量,深盼能落實於生活中。

引領反思的書
  細閱這些故事,令我反省自己像故事中的主人翁嗎?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我有否走迷了?沒再察覺天父的引導和聖靈的感動?背負了撒但給我沉重的軛?我的生命力是否漸趨枯竭而不自知?當下,我最想要怎樣的人生?我現在的生活質素合乎天父的心意嗎?我有活出天父給我的召命嗎?

  不要小看心中萌芽的意念!大大小小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警醒,提昇心靈的敏銳及洞察!求天父常常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跟隨祂的心意,行在祂的旨意中!

 (作者為退休教師,盼能持守主道,愛主能至死忠心。)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那些日子,遇上那書

文/編輯室

「我信主後,沒有接受過甚麼信仰培育,但天父卻藉著教會圖書館內一些屬靈書籍,成為我的靈命補品,幫助我成長。」

「書中作者與神那種親密的關係深深吸引著我,從此,我養成了每天親近神的習慣。」

「看過《返璞歸真》後,我被魯益師縝密的邏輯思維折服。他成為我屬靈的啟蒙老師,為我的信仰奠下穩固的根基。」

「藉著閱讀屬靈書籍,特別是經典書籍,讓我能同時穿梭於古往今來看得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世界。」

「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讀甚麼就會變成甚麼)。透過閱讀好書,可以滋養生命,豐潤心靈,甚至畢生受用。」

「閱讀,像一扇心靈窗戶,導引人尋見嚮往的光明。曾經,我認為基督信仰只是心靈安慰劑,但讀過信徒的生命記錄後,我體會到真誠的信仰能讓人安身立命。」

「一些靈修書籍能幫助我接納生活中的苦難困迫,相信神掌權的美意,堅持在沉寂、悲愴中繼續等候、仰望主。這些作品,開廣了我生命的視野,能從不同角度接納人生的憂戚幻變。」

「朋友建議我多讀經典書籍,讀比自己現在理解能力稍深一點的著作,這樣就可漸漸藉書本深入更寬廣的空間。」

  你有在人生的那些日子,遇上過一本讓你喜愛、能與你同行、能幫助你、啟發你、提升你、觸動你、安慰你、勉勵你⋯⋯成為你人生故事一部分的那書嗎?

  有說這個世代艱難險惡,不僅各地疫情凶猛、經濟不景、貧富更懸殊,也因為其中的人性敗壞、人心詭詐,弄虛作假,令「惡」更肆無忌憚、猖獗囂張。聖經所嚴嚴痛斥的狂傲者和滿嘴謊言之徒,已非遙遠的聖經故事。這個世代渴望人心的真誠關愛、渴求制度的義理公明。

  過去一年的「頁頁滋養書聚」,參與者分享了他們如何在書中尋得盼望,看見天父對「凡信祂的人」不離不棄底愛和應許;也是由看書這個小日常,在聖靈的引領下遇見抗鬱路上能滋潤心靈、扶持互勉的書友,彼此互道有書同行的欣悅。

  這期《傳書》封面故事的靈感也由此而來,我們特意邀請了過去曾參與「頁頁滋養書聚」的書友寫下分享文章,傳送他們心靈深處被「那書」啟發、提升、觸動、安慰、勉勵的欣悅;路縱崎嶇,惟有書同行的踏實。

  人生中的「那些日子」,願你找到「那書」與你同行,在主愛裡開出心靈新境界。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