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道班實錄(二):豈是國王的新衣?

CP1560008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發現許多同類問題的討論,跟在神學院是完全不同的。在神學院,常會就一個細節問題集中研究,引經據典,以提出自己獨特看法。但在慕道班,牧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神學知識,了解一些複雜問題的不同看法,且要理解問題的主次之分:

哪些是需堅持的基本真理,如神是三位一體、耶穌的身分等;哪些只是各教會不同的傳統和實踐,可彼此啟發借鑒,如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一些神學分歧,天主教的靈修深度和實踐(如教堂裡獨自默禱)、神職人員深厚的神學教育和修養等都是有益的啟發

同時基督教中對教會權威的尊敬但不盲從的傳統、信徒和神職人員間「信徒皆祭司」的平等關係則是很好的信仰反思。

 

擁抱誠實需付代價

慕道班中不少人博古通今,知道教會在歷史上曾犯許多錯誤,對今日教會的一些做法亦有疑惑、反感,故提出非常具挑戰性的問題,如歷史上的宗教戰爭。

我發現好的牧者從不迴避矛盾、顧左右而言他、或試圖給一個既權宜又誰都不得罪但又沒實質內容的答案。他會直面這些事實存在的矛盾,不粉飾教會在歷史上曾犯的錯誤,肯定對方說得正確的地方,同時指出分歧的本質在哪裡?以往的錯誤對今日教會有何警示作用?對於教會(包括他自己所在教會)今日的缺陷,也不文過飾非。

 

基督徒都有愛教會的心,但是如果為了保護教會而犧牲誠實公正的尺規,這種「愛」將會淪為摧毀的力量,而許多美好的福音事業也因為這樣的「好心」而引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教會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在注重人際關係和喜歡和諧的中國人團體中,誠實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荷蘭學者鮑伯.高德士活(Bob Goudzwaard)在其著作《時代的偶像》一書第八章指出:「要遵行基督徒盼望的生活是要付上很大的代價,首先要犧牲名譽,其次是政黨或教會,再其次是社會,最後是生命,但假若我們要回應神放在我們心裡的盼望,我們就必須冒險走出第一步,此外別無選擇。

 

對己待人誠實謙卑

在這些討論中,我常常想起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那個高呼「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子,他大聲地、勇敢地說出一個顯而易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出口的真實情況。

在宗教改革期間,一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神父馬丁路德,在天主教出現許多嚴重問題的時候,也單純地憑著自己的良心,大聲地說出真理。他在沃姆斯特國會上對世俗和教會的權威人士面前,發表了一次著名的講話,

 

了解天主教金字塔式行政架構的人都會明白,

他當時承受的是多麼大的壓力。

 

但馬丁路德在這次講話中拒絕收回他的言論和書籍,並堅定地宣稱:「我坦率地承認,我使用了過於激烈的言辭,這也許與傳教士的職業不相一致,我並不是一個聖徒……但是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收回我說過的任何一句話……因為基督徒是不能說違心之言的。

 

馬丁路德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漢,

他的靈魂也投射在今日所有的基督徒身上。

 

對於帶領的牧師來說,誠實謙卑地對待自己,也對慕道者有言傳身教的作用。有一次帶領的牧師發現自己引用舊約列王紀的一處地名出了錯,其實不少人或覺這個錯無傷大雅,但他於跟著的聚會馬上告訴大家他上次弄錯了,我非常欣賞這種態度。

 

這讓我後來有一些思考:上帝在聖經中一再教導人要承認自己有罪,並非使用中國古代法家提倡的嚴刑苛律,逼人在自己面前低頭,而是在教導我們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人類是上帝最愛的造物,但我們只有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之處,才能和上帝建立一種真誠的交流,一種沒有恐懼的彼此信任感。

 

在創世記中,亞當和夏娃想掩飾自己的錯處時,他們和上帝之間的純真關係就消失了。他們在伊甸園中躲起來,不敢面對上帝(參創三8-13),而耶穌的到來就是為了修復這種神人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讓我們能夠重新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兒女的身分面對上帝。

 

愛真理過於愛一切

在慕道班中的爭論有時確會非常激烈,這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父親曾教他拳擊,指出在拳擊比賽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怒火控制自己,做出違反比賽規則的事;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對手,儘管自己受到對方的攻擊。這是對體力和人格的雙重訓練。無論是辯論還是處理教會內部許多複雜的人事糾紛,其實都可沿用這原則。每一個人無論是愛自己,愛別人,還是愛教會,都不能超越愛真理,對己對人都應採取正直誠實和公正的態度。

 

而我們對待真理,也應該抱持一種類似孩童的天真,

 

不拘禮於各種人情世故和各種利益關係的考量,真誠尋求,提出疑問,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當心中有真實的感動時,

坦率地承認自己被福音征服,

願意成為基督的追隨者。

ccmFB_CP156_20190222

 

 

當現實比故事更荒誕

wp_cp156_20190115

文/若

 

文學,有時予人風花雪月、不著邊際、與現實生活無涉感。實在,文學不但貼近生活,且有助讀者理解現實;畢竟,現實生活有時比文學作品的內容更荒誕。

 

在文學分類中,有一門報導文學,兼具記實和文學創作的特質:既記錄事實,又有作者主觀的鋪陳編敘,讓讀者透過作者視角了解事件,《唐山大地震》即屬一例。而若報導的事件超越尋常理解範圍,書中文字會展現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世界,似乎脫離我們的常識。想說的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核事故超常識範圍

 

顧名思義,這作品是記錄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前稱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其實離我們生活不遠,香港鄰近地區亦建有,只是我們或想像不到核事故對生活及世界的影響,因這已超越我們的認知範圍。

 

到了那裡,你發現自己置身於怪誕的世界,像是世界末日遇上石器時代。對我來說又更清晰,更赤裸。我們在反應爐二十公里外的森林搭帳篷,就像被徵召接受軍事訓練的游擊隊…他們不是給我們機關槍,而是鏟子,我們掩埋垃圾堆和菜園。村裡的婦女盯著我們,在胸前劃十字架。我們戴著手套和防毒面具,穿著手術袍,艷陽高照,我們像惡魔般出現在他們的院子,他們不明白我們為甚麼要埋他們的菜園,撕碎看起來很尋常的大蒜和白菜。老婦人邊劃十字邊問我們:『年輕人,這是怎麼回事,世界末日了嗎?』」(《車》,121 頁)

 

荒誕呈現真實

 

透過訪問當地居民,作者呈現了當時事發後的詭異氣氛,沒人能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要真正知道輻射對人的影響,可能要等數年,甚至數十年;不單當時參與者受影響,連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大概是三年後,其中一個傢伙病了,然後又一個,有人死了,另一個發瘋自殺。」(《車》,99 頁)

 

「我把帽子送給我的小兒子,因為他真的很想要,他無時無刻都戴著那帽子。兩年後,他們診斷出他長了腦瘤。」(《車》,100 頁)

 

「她出生時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小袋子,除了眼睛以外,沒有任何開口…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尿尿的地方,沒有屁股,只有一個腎。」(《車》,114 頁)

 

察看角落的傷痛

 

自問對驚嚇作品並不抗拒,可是細閱書中描述,頭皮仍不禁發麻,倒胃欲嘔因心知書中所記,不是想像,而是超現實的場景述說著真現實的世界,不必任何影像輔助,畫面已鮮明活現。

 

「我們真的了解現實嗎?」

 

有時不禁撫心自問,都市人會否活在太平繁榮的圈中,對外間苦痛毫不察覺,全不在乎?

 

而文學作品往往帶給我們另一個視野,察看世界其他角落的傷痛。

 

 

關愛你所居之地和鄰居

cp156001072dpi

文/黃秀婷

 

關心政府施政效能的倒退,是近年社會民間熱議的課題。

 

教會今天常強調不困在四堵牆內高呼「我們在這裡真好」,要活出愛鄰舍的生命,那實不應迴避了解社會大眾的困苦及所涉的爭議議題。筆者身為宣道會北角堂(社關科)義務傳道、社關機構「公理匯研」執行委員,盼在此指出教會對社會議題的關心,需要主動擔起相關的教育以及公義實踐的工作。社會大眾若有人欠缺長期安居之所、政策制訂若是隨意開發地土破壞生態,教會怎能漠視在天父世界裡出現的貧乏和傷害呢?

 

爭議方案惹反對

香港的房屋居住及樓價等問題,一直困擾普羅市民,自 2005 年已有提出「地產霸權」的探討,而市民因無力對抗地產大財團壟斷市場價格,

 

今天不少民間團體也就自發努力,探究本港土地需求與供應實況、尋找土地供應的可行方案等,圖能解決市民面對的居住問題,亦會主動向公眾和政府作出建議。

 

與此同時,一個宣傳以回應市民住得「貴」、「細」、「擠」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則於去年 9 月成立。可惜的是,行政長官卻於專責小組提出總結報告及建議之前,在其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方案。除造價逾數千億港元是達到現時香港財政儲備的臨界線外,大型人工島亦難以防備水災會為市民帶來的傷害,填海方案旋即引起民間大力反對。隨後又有不同政治或專業背景的人士,公開表達支持方案。港人居住的困難由最初凝聚社會討論尋找解決之道,忽而變奏成為表達立場的角力戲碼。

 

活出主的愛和見證

 

然而,教會對社會大眾貼身的民生問題,是不能袖手旁觀的。

 

自今年初已有教會宗派、機構和神學院積極籌備有關土地與信仰的研討會、講座等,探討的題目也是多面向的,例如其中回應具體現況的,就有關本港土地的開發、保育及分配不均的課題分析,同時配合聖經與神學反思;就宏觀的信仰關注,則有關於生態文明、土地公義的反思;更有些聚會特意邀請專責小組主席或成員出席,盼能讓專責小組直接在場聆聽及收集市民意見。

 

社會議題的討論演變成立場的角力,誠然讓人感覺無奈;

可是,筆者認為教會學習去關愛所居之地和鄰舍,

需要持有超越立場爭競的心態。

 

教會專注、堅定於信仰的價值觀,並提取相關資源道出今日社會裡普羅大眾所面對的生活,即是與社會同在同行的關心。積極的行動更需要針對社會政策作出建議,或是長期投入生態保護、開拓讓貧困者安居的服侍。願聖靈引導我們如何在天父世界中,活出主的愛和見證。

 

註釋:

專責小組由行政長官委任,包括有二十二名非官方成員及八名官方成員組成。專責小組的工作以檢視土地供應來源並就此收集公眾意見,在評估各供應選項後擬訂概括綱領,最後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收集公眾意見為期共五個月,這稱為「土地大辯論」是由今年 4 26 日到 9 26 日止,期間不少民間機構和大學也舉辦相關聚會,促使各方在表達意見上凝聚民意和共識。

ccmfb_cp156_20190114

 

 

滋養書薦:《轉捩點——基督教會歷史里程碑》

ccmfb_cp156_20190109

整理/編輯室

 

我們都聽過長輩苦口婆心的教導吧:「要生性做人喔!」「做人」是甚麼一回事?如何做才算「生性」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雷競業曾說:「歷史的精粹是人的抉擇;人的欲望、能力、時機;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鬥爭所編織的傳奇故事。」,

 

「好的歷史書能擴闊人的心靈和視野,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學習人情世故,幫助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學習歷史,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

 

原來,讀歷史與做人有如此密切關係!

 

那麼,讀教會歷史會否啟迪我們對「生性」的理解,更明白創造主對人的心意,而能「做好一個生性的人」?

 

然而,讀歷史如專治失眠的特效藥,要怎麼化解呢?

 

《轉捩點》的作者歷史學家樂馬可從浩如煙海,錯綜複雜的教會歷史中選取了十二關鍵時刻,整理出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讀者進入其中,發掘埋藏了的寶藏。

 

基督徒在共產黨鐵腕下所呈現生命力的故事,若能更詳盡的揭示於,那必定是一段驚天地、鬼神的歷史。它必定會包括波蘭天主教徒的堅毅,蘇俄東正教徒強勁的活力,及羅馬尼亞、烏克蘭及俄國浸信會會友在傷痛與流血中仍能屹立不倒的見證。

 

索忍尼辛在他所寫有關他朋友司林的故事裡,其實已暗示了基督徒如何在共黨的壓迫下活了下來,其動力所在如何成為基督教歷史的轉捩點。

 

司林:「我不會把謊言放進孩子的腦海!我會把神的真理和在聖靈裡的生活告訴他們。」

 

索忍尼辛:「可是,你教完第一課,他們就會把你抓走。」

 

司林低下頭來,安靜地答道:「那就抓去好了。」

coveri001

樂馬可著。邱清萍譯。《轉捩點——基督教會歷史里程碑》。美國:美國中信出版社,2002。

 

信有盼望

WP_CP156_20181220

文/林仲明

《明天的顏色》小主角彩兒生病住院,在接受治療的日子裡,她所盼望的自然是能早日康復出院。彩兒住院期間,遇上了甚麼事情?

那時候,彩兒一直躺在床上,甚麼都不能做,只見窗外一片灰濛濛的天空不停下雨,她感到十分無聊,心中悶悶不樂!一天,窗前飛來一隻白鴿,「咕咕,咕咕」的叫著,引起她的注意:

 

「白鴿先生你好,請告訴我明天的天氣怎樣…

 

期待與盼望

隔了一天,彩兒收到封信,裡面裝著一張藍色卡片,卻甚麼都沒寫,她想不通是怎麼回事。到了第二天,天氣大大放晴,外面的天空很藍很藍,她心情好多了!忽然,她高興得大喊起來:「我猜到了!」

 

往後的日子,彩兒每天都收到不同顏色的卡片。

 

起初,她還認為這是碰巧猜對,可是當她連續幾天收到的卡片顏色竟與翌日的天色吻合,她開始視卡片的顏色是在提示她明天的天色:卡片的顏色如何,翌日天空的顏色也如何!有一天,她收到一封這樣的信:紅色黃色綠色淺藍色紫色七種顏色的卡片(圖一)。這些不同顏色的卡片拼合起來,不就是彩虹的顏色嗎?

 

彩兒就在每天收卡片和期待觀看天空的日子中度過住院的日子,身體也漸漸康復過來,終於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天,彩兒頻頻望向窗外,依依不捨地說:「再見了。」

 

也許讀者會好奇:她在向誰道別?原來是向成群漫天飛舞的白鴿道別(圖二)。

 

天父的引導

生病住院吃藥打針,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是極可怕的事。原本活潑好動的小孩整天困在病榻上,甚麼也不能做,彷彿世界末日!在成人世界裡,每當遇到災難或困難,花盡所有努力,問題仍解決不了,我們也會沮喪氣餒,甚至放棄,結果是無可避免的絕望和失敗。

 

筆者不期然想到聖經裡神與挪亞所立的「彩虹之約」,想到神給世人的應許。「凡等候祢的必不羞愧」(詩二十五3)。

 

其實,彩兒住院時發生的奇妙故事,都是她媽媽在背後設計安排,這不就比照出天父何等體貼我們的軟弱,差遣聖靈引導我們行走天路嗎?全然信靠是在經年累月的經驗中成長的,經歷神話語的真實有助產生真信心,因信靠的對象是宇宙獨真神,的話必然成就,深願我們對神的話語都能有這樣的信心,生命中常存盼望。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釋:

1. 高畠博樹著。黑井健圖。林家羽譯。《明天的顏色》。台北:大穎文化,2010

本文之繪本插圖取自《明天的顏色》,蒙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允許使用。)

 

 

 

滌蕩心靈:《盡在愛中》

ccmFB_CP156_20181218整理編輯室

 

耶穌指出最大,也是第一的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作者在《盡在愛中》1裡分有盡心篇、盡意篇、盡力篇、盡性篇,從靈修與實踐的角度細述這份源於神而回饋神的愛。

 

簡單來說,「心」是動機、意志與抉擇;「意」是思想和情緒;「力」是身體與外在環境人事的互動;「性」是人的靈聯繫和整合全人產生的總方向。

 

作者在盡性篇中分享說:「社會罪惡的根本在於人心敗壞,有些基督徒認為先做好福音工作,叫人得著新生命,才有希望改變社會的不良現象。這是對的,但若不同時鼓勵基督徒將新生命(包括憐憫與公義)活出來,我們所傳的福音就沒有了說服力。

 

一般基督徒對救濟關懷的工作都很樂意投入,但對社會公義——為受壓者呼籲,指出當權者的腐敗、社會的流弊等,都只保持安全距離,認為基督徒不好捲入政治。這是負面和狹義的角度。

 

廣義來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在民主社會,由公民選出管理人,並賦予監督權責。因此,每公民,包括基督徒都必須關心政治,有責任運用他們的權柄,造福社會人群。

 

靈命塑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養社群意識及對社群做出貢獻。

 

耶穌的為人和教導從不將『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公義』分割,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參路四16-21)。」

H019Cover72dpi

註釋:1. 邱清萍著。《盡在愛中》。美國:美國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