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築家庭祭壇

CP159000472dpi

文/爾悅

 

世道虛偽詭詐,說謊的嘴唇欺惑人心,這是詩篇一二〇篇中詩人身處的時代。圍繞他的,是強悍的野蠻人;他尋求神的聖潔、真理、和平,但只要他一發聲,就招來敵對的爭戰(參詩一二〇257)。然而,憂憤痛悲的背景無礙它成為感恩詩,且是詩篇上行之詩中的首篇。

 

自教會建立以降,於不同時代都面對著逼迫和挑戰。

 

曾有弟兄姊妹向牧者提問:「教會面對逼迫時,我們應該怎樣做?」他不慌不忙的拿起水杯,摔在地上,接著撿起地上的碎片再摔,說:「碎片已無可再摔了。」言下之意,不管逼迫如何,當信仰群體變成最小的單元,就沒甚麼可搗了,而這就是家庭。

 

早期教會在面對猶太教、羅馬政府的逼迫時,他們的崇拜不就是在家裡舉行嗎?家庭,可以是敬拜神的核心群體。但是,我們往往忽略這個核心群體,將責任交給教會,以為主日回到教會參與崇拜,便是全部的敬拜生活了!

 

敬拜上帝的壇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但他的生命與常人無異,同樣有軟弱、膽怯的時候(參創十二11-13)。然而,他卻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十分重視敬拜神;每到一處,首要之事,就是築壇獻祭予神。「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參創十二78,十三418 等)

 

壇代表神與人、人與神會面、說話的地方,是敬拜神的地方。

 

後來摩西按神的指示建造會幕、所羅門王興建聖殿、門徒在主升天後建立教會,都源於「壇」的觀念,讓凡「求告耶和華的名」的人來敬拜神。

 

亞伯拉罕敬拜、尋求神,與神關係密切。當他為神的應許感到疑惑、信心軟弱時,神就帶他去看海邊的沙、天上的星,與他對話,堅固他的信心。學習敬拜其中很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神的話,順服祂的引導。

 

亞伯拉罕學習敬拜的高峰是在摩利亞山上(參創二十二章)。神賜亞伯拉罕獨生兒子以撒,卻又要求亞伯拉罕將以撒獻在壇上;就是把從神而得的,藉奉獻歸回神。

 

台北真理堂的楊寧亞牧師形容這是十字架的信心:「十字架的信心是,神怎麼說,我們怎麼作,不看環境和自己,單單順服神,這就是奉獻。」又說:「願意順服神的旨意,即使有不明白之處也順服神,並且願意將神所賜的完全回報獻給祂,這樣一顆單單順服的心,會帶來禱告、傳講、行動的果效。」1 亞伯拉罕從不斷築壇敬拜的操練中,鍛鍊出這樣的信心:克勝疑慮、軟弱,抵禦困難、挑戰,單單仰望、信靠神的信心。

 

建立、守望生命的壇

 

我們雖不能像亞伯拉罕般,每到一地都築一座祭壇,但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立家庭祭壇(family altar),或稱家庭崇拜(family worship)。名稱並不重要,重點是在家裡築起敬拜神的祭壇。在敬拜中,與神建立生命的關係、學習祂的話語、傾聽祂的引導,家庭成員互相分享和祈禱,成為彼此緊密的守望者。

 

家庭是根基,根基穩固,就不怕外面北風凜冽,暴雨橫來;家庭關係緊密,就可互相提醒扶持,共渡厄困。而以家庭為單位的祭壇,模式更靈活、更具彈性,不受惡劣天氣、時間、地點、社會環境、政教因素等限制,是自古以來,信徒遭受逼迫壓制時,信仰生活的操練與傳承之地,也是培育屬靈生命的處所。

 

家庭祭壇既以聖經真理彼此勸勉鼓勵、提醒守望,所以家庭祭壇也就是實踐信徒皆祭司、互相牧養和建立的地方。

 

修築你的家庭祭壇

 

現今信徒對家庭崇拜,似乎是知的多,實踐的少。不少信徒有感工作和家庭生活忙碌,身心疲憊,需要休息多於安息,漸漸就被世界的價值觀進佔心靈,受其影響,甚至相逼。於是丈夫趕事業、妻子追專業、子女求學業,信仰的基業卻被遺忘了。如此,在家裡與配偶、子女的關係,要以甚麼來維繫彼此的緊密?又能否面對不同原因對家庭關係、個人成長、信仰生命造成的衝擊呢?

 

忽略神在家庭中應有的地位,也是忽略各種社會、政治、環境等問題對信仰生命帶來的衝擊。

 

保羅曾說過「身體是聖靈的殿」(參林前六19),我們的「個人」,就是壇、就是殿。所以,要實踐家庭崇拜,可以先從自己做起;從一個人開始為家庭守望,開始築壇敬拜。況且,個人生命的更新,是神賜福予家人的途徑。

 

家庭祭壇是家人一起親近及敬拜神、談論神的話;同心禱告、讚美;分享個人在主裡的生命,彼此勉勵守望;實踐屬靈牧養。這樣,家庭祭壇就能成為一道重要的屬靈防線,抵禦種種挑戰、脅迫,堅持以信心仰望神、等候神。

 

詩篇一二〇篇中的詩人,雖歷經險惡奸邪之徒,心靈也曾悲苦憂憤,但他仍然能夠感謝神,感謝那位終將救拔他脫離虛謊悖逆之人的手,賜他真正平安的主。因為這位詩人與亞伯拉罕一樣,在他們的心靈裡築起了一座敬拜獨一真神的祭壇。

 

修築好個人聖靈的殿,建立起家庭祭壇,昔日亞伯拉罕做了,早期教會做了,歷世許多受逼迫的信徒做了。

 

到了我們、到了現今的世代、到了今天的光景,你會築起你的家庭祭壇嗎?

 

ccmFB_CP159_20200116 

註釋:

1. 網上文章:「建立家庭祭壇的原則」,楊寧亞。2010 5 月。

 

 

黃金時代定來臨

CP1620002

文/梁逸軒

 

宗教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因由。耶穌降世之時,正值羅馬帝國在巴勒斯坦地的拉鋸戰中稍為平靜的數十年。歷代聖誕歌,多將基督降生的故事美化或神學化,成為基督誕降故事的延伸;但一些作者會將作品與時代結合,回應當代局勢。

 

兩千年來錯與謬、民與民相互爭戰

 

其中〈夜半歌聲歌〉以「榮耀歸於至高上帝,在地上平安歸予主所喜悅的人!」(參路二14)為基礎,以天使的角度去描述終末觀和未來的盼望。作品在1849 年撰寫時,正值美墨戰爭完結之日(Mexican-American War, 1846-1848);戰爭導致生靈塗炭,百廢待興。

 

詩人在第三節表達 “Two thousand years of wrong; And man, at war with man"(中文沒有譯本,直譯為「兩千年來錯與謬,民與民相互爭戰」)。

 

在紛亂之際,眾人仍聽見「天使的讚美歌聲」。

 

詩人深切盼望「當知所望黃金時代,不久便要來臨」、「黃金時代,一定來臨,先知早已說明:到時新天新地新靈,共戴和平之君」。更新的世界和嶄新的秩序(無論是世界上或永恆中)往往是基督徒在黑暗中的盼望。這首詩歌將終末觀與現世相連,承載著屬於它的一份社會責任。

 

大哉父真道,藉肉體來顯明

 

〈齊來崇拜歌〉是一首中世紀的拉丁聖詩。它表面上看似教堂敲鐘般的聚集呼召(Gathering),當中卻蘊藏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中關於基督的教導。無論「由上主的上主,光明的光明,虛心並不嫌童貞女胎中生;真主的真主,是生成非造成」,或者「大哉父真道,藉肉體來顯明」,這些明顯的教義均將整個聖誕的故事神學化,也讓我們藉著唱頌聖詩來學習教會核心信仰。

 

聖樂是上主聖道的載體,簡稱「樂以載道」。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4節至四章5節中說,聖經具教訓、督責之能,藉上帝完全的教導,信徒理當可以抵擋假師傅。聖樂作為載體,同樣肩負這使命和功能。在黑白不分、指鹿為馬的群體當中,基督徒要扎根磐石,不變形不走樣地以上帝的聖道作為指引,深信地上國邦縱有興衰更替,但上帝國度仍亙古永存。

 

此言權力偉大非常,遠勝世上眾君王

 

今年是《聖經和合本》及五四運動一百週年。這一百年間風起雲湧、滄海桑田,人類歷無數天災人禍,也藉眾多激烈或溫和的方式解決過無數的爭議。

 

願上主幫助我們能夠在這個似是而非、風雨飄搖的世代之中,繼續將聖詩視作真理的載具和傳承者,除抒發感情之外,也唱頌聖詩學習教義,堅固信仰;同時創作更多新的聖詩,不求萬世適用,而求適切時代所需。

 

註:引用作品均以《普天頌讚》(香港:文藝,1977 年)為準,分別為第 97 首〈夜半歌聲歌〉、第 109 首〈齊來崇拜歌〉和第 428 首〈堅固保障歌〉。

 

(作者是崇拜學博士、香港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

 – – – – – – –

〈夜半歌聲歌〉

詩集:普天頌讚,97

 

緬想當年時方夜半,忽來榮耀歌聲。天使屈身俯向塵寰,怡然手撥金琴:

「地上平安,人增友誼,天賜特殊奇恩。」當晚世界沉寂之中,靜聽天使歌聲。

直到如今依舊天開,天使依舊來臨,天使依舊歡奏天樂,聲徹疲乏塵瀛。

依舊欣然展開天翼,俯視愁苦群生。萬邦嘈雜,群音之上,仍聞天使歌聲。

世界萬千勞苦民眾,負擔重壓身心。人群進化難若登山,步步辛苦萬分!

當知所望黃金時代,不久便要來臨。崎嶇道上請息片時,靜聽天使歌聲。

因為歲月周行不息,世事積極前進,黃金時代一定來臨,先知早已說明。

到時新天新地新靈,共戴和平之君。普天之下齊聲酬應,今日天使歌聲。(阿們。)

 

版權屬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所有

– – – – – – –

〈齊來崇拜歌〉

詩集:普天頌讚,109

 

齊來宗主信徒,快樂又歡欣,

齊來,一齊來,大家上伯利恆;

來朝見聖嬰,天使王,已降生;

由上主的上主,光明的光明,

虛心並不嫌童貞女胎中生,

真主的真主,是生成,非造成;

天使結成樂隊,歡然同歌唱,

光明眾天軍,來高聲同讚揚;

至高的處所,榮耀歸與君王;

救主生於今晨,我眾來歡迎;

天人諸榮耀,完全歸主一身;

大哉父真,藉肉體,來顯明;

 

副歌:

齊來虔誠同崇拜,齊來虔誠同崇拜,

齊來虔誠同崇拜,主基督。(阿們。)

 

版權屬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所有

ccmFB_CP162_20191209

 

 

 

傳承

CP1510772dpi

文/陳振衣

山地瘦瘠,所出糧食不夠維持一家六口生活。因此,爸媽到外省打工,

小蓉三歲就和姊姊成了留守兒童,由外公外婆撫養,妹妹和小弟則跟著爺爺奶奶過活。

為了償還超生罰款的借債和養活四名兒女,爸媽需更努力工作,春節也做零工;整整十三年,都只是寄錢回來,沒能回一次家。要不是有機構給了小蓉一個助養名額,減省了一些費用,恐怕四弟還要等更久才能再次見到父母。

一家都在受苦

外婆是名強勢女子,常在兩姊妹面前說媽媽太懦弱、爸爸家太守舊,為追生男孩弄至她老年也這般辛苦!小蓉體質較弱、易哭,外公疼她,帶她下地(種田)總是讓她玩土就算。大一歲的姊姊體能較好,人也老實,對外婆交下的沉重工作只默默去做;那不哼聲地揮動小鐵鍬跟在外公後面翻土的畫面,小蓉記憶十分清晰,小小心靈就覺得自己一家都很可憐,每個人都在受苦。

在本應上小學的年齡,姊妹倆連幼兒園都未上過,見到鄰家小孩上學就很羨慕。某天,幾個外來的哥哥姐姐到來逐家探訪,又問她們想不想讀書。

 

小蓉大聲回答:「想!」

 

姊姊則躲在外公身後不肯出來。結果小蓉得到助養名額,可以上學。但學校在縣城,要寄宿。學校好玩的多著呢,老師也很和藹,但離開外公卻讓小蓉感到可憐,想到就要哭!

小蓉的助養者常寫信給她,又告訴她有個叫耶穌的知道她、很愛她。小蓉不明白,以為是多了一個助養者,很開心,因每年生日都會寄來卡片和文具等禮物。直到高小時識了一個新同學,告訴她原來耶穌是創造並一直照顧她的神,又帶她去教會。教會裡同齡的不多,兩人很快成了好友。春節放假回家,小蓉將耶穌的事告訴外公和姊姊,他們立刻就信,外婆卻說:「若真是神照顧,怎麼我家會這樣窮!」小蓉也不明白,但就是覺得耶穌很好。

祝福更多的人

高考後小蓉獲城裡大學錄取。這時爸媽已帶著一身的病回鄉,家中經濟雖稍有改善,但助養期卻在高中畢業後結束,那學費從何而來?只能在縣城找工作幫補家計了。

 

唉,出身窮就不能有好出路?小蓉情緒一下跌落谷底!

 

想不到的是,助養者竟主動提出供她讀完大學。姊姊跟她說:

「其實我們絕不可憐,能自食其力,活得就有尊嚴。神特別恩待你,就是祝福我們一家,將來你也可祝福更多貧困的人,就像那助養者一樣!」

 

話仿如醍醐灌頂,讓小蓉想到多年來的自是多麼的傻,多麼的不知感恩,神的照看從沒停止啊!小蓉暗下決心

  • 將來,也要成為一個祝福、幫助別人的人,就像那幫助她的助養者一樣。

ccmFB_CP151_20180313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