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順服?

summerfield-3366

文/陳振衣

阿標高大英俊,聰明機靈,很會逗小金開心,是她喜歡的類型。小金家境不俗,高中畢業父母就送她一套高價房;工作了,是一輛車;結婚又再送一套房。然而,丈夫因創業拼搏常不歸宿,無聊下小金上網結識了阿標,很快便出軌,丈夫知道後她就索性離婚。

阿標心頭高, 只想賺快錢大錢,股票失利後要求小金賣房幫他。父母見小金已多次墮胎又懷孕在身,就提出支付婚宴費用要他們正式結婚。但賣房所得的一下子便賠光。兒子出生後,車也賣了,但阿標卻又掉進傳銷陷阱。經濟再陷困境的阿標要求賣掉剩餘的一套房,遭小金父母反對。他逼著要去打工,情緒開始暴躁,小金也有公主病,因此兩人經常打架,甚至還打上了公安局。為此父母立刻將女兒和外孫接回家,給了二十萬元要阿標離婚。

再陷婚姻深淵
離婚後舊同事帶小金去教會。教會很多人關心她,溫暖了其空虛的心。某日,在常去的餐廳內碰上阿標,瀟灑的儀容和高檔的衣飾讓小金一陣暈眩。原來經過傳銷洗腦式培訓,阿標掌握到推銷竅門,加入了一正規直銷公司,第一個月就賺到過萬元。阿標稱很快能將從前賣房賣車的錢賺回給她。小金心動,瞞著父母跟阿標又開始了親密關係,更帶他到教會。牧者提醒這是犯姦淫,但阿標認為經濟穩定才好復婚,不久她懷孕誕下小兒子,父母一氣之下逐她出門,只讓她一星期回來見大兒子一次。

由於阿標賣的是高檔產品,客源窄,經常多月無收入,小金只好將最後一套房賣掉,條件是復婚讓小兒子上戶口。可惜阿標經濟未見好轉,打架又再開始,而今次阿標則多了一條大道理:聖經說妻子要順服丈夫。小金懵了,去尋問肢體,答案是肯定的,妻子只能忍耐!

尋求信仰真義
為怕得罪神,也不甘心失去一切,小金收斂脾氣,熱切為阿標禱告,希望他能賺大錢,爭氣給她父母看。然而,情況不但沒變,還發現阿標時有召妓。小金盛怒之下出手,卻被阿標一拳打倒,繼而搬出多處經文指她不順服丈夫,枉為基督徒。小金更懵了,怎麼聖經要妻子不管怎樣仍絕對順服?這神太不公平了!在氣憤難平下,她決定去質問牧者。

「自己沒習慣查經思考反省,又或斷章取義藉聖經投己好處,常是不少信徒婚姻出問題卻更陷困局的原因。你願意了解『絕對順服』的真正涵意,改善你的婚姻關係嗎?」望著牧者將「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牌飾遞過來,小金雖仍茫然,但不期然堅定地、重重地點了點頭!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天堂的選拔賽

tartan-track2

文/素瑜

有人說
人生是一場天堂選拔賽
有些人
不停地操練,增添價值
不歇地拚搏,恐防有失
總要懷抱「大事」,才感心安
有些人
抵不了選秀的壓力
來個異域逃遁
任周遭人事物填塞時空
有些人
先靜而後動
認識天堂,了解選則
又拿面鏡子來端詳自己
……

到選拔賽那天
賽場上沒有任何競賽項目
卻見天堂門外站著一個人
向每一位選手問道
「你知道我是誰嗎?」

 

香港書畫家岑文濤
曾拜中央美術學院李苦禪教授為師習畫
第一堂課
教授三次請岑單單觀看一缸清水
第一次,岑看了一眼便說水很清
第二次,岑看了許久後說看到自己
第三次,岑瞪眼細看良久,說:我看到真正的自己
教授這才道:學畫,先要學做人
這一堂課,讓岑一生受用

岑文濤畫鷹有其個人身影及感悟
他畫的鷹棲息在樹椏上
有別一般盤旋高遠之處
傲視山巒岡嶺的鷹
岑說:做人有時候要悠然自得
休息一下,不一定要高瞻遠矚

另一位畫家畫了一幅題為「安息」的畫
如煙浩瀚的瀑布旁有一株小灌木
灌木枝彎在水中
枝子頂端有另一椏枝
椏枝上擱著一個鳥巢
鳥巢被騰飛的水花濺濕
濕潤的鳥巢內
一隻小鳥在安然酣睡

 

休息
在我們的人生中
變成了一種掙扎
淪為了一項抉擇
取捨徘徊之間
休息的真義彷彿被歿滅了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昔日以色列人捍衛故土
頑抗亞述入侵
滾滾沙場,劍拔弩張,干戈相向
喝斥廝殺,血雨腥風,驚懼憂慌
拚鬥求存似乎是沒得選擇之途
神卻在此時吩咐
「你們全給我止住(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註1)

我們的嘴巴會輕易認說
祢是我的神,我生命的主宰
然而
我們的行為也輕易暴露了
我們沒有真心實意相信祂

 

一位神學院教授這樣說(註2)
休息是
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休息是
神創造的目的
休息是
神救恩的結果
休息是
基督徒的成長課
休息是
信仰生命的表顯
休息是
對神的信任與順服

奧古斯丁有一句不僅指向永恒
也是直面人生的說話
「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
我們的心只有安歇在祢裡面
才得到真正的休息。」


註釋
1. 參王下十八13 – 十九36;詩四十六。
2. Dr.R.PaulStevens,他是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應用神學教授,曾與Dr.RobertBanks 合著 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1997.)

談獨處──訪楊錫鏘牧師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prettiest owl of them all

採訪/林顏寶珠
整理/吳陳妙如

楊錫鏘牧師在其〈獨處的精髓〉一文中提到:「獨處不一定要離開人,也不一定要離開工作;即或我們真的離開了人,離開了工作,也未必是真正的獨處。」就此,《傳書》特別走訪楊牧師,一聽他對獨處的看法。

獨處是認清個人的召命
甚麼是獨處?約翰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時,已知道群眾在想甚麼,也直言祂知道要怎樣做,因為祂看到一個「需要」,這是一種使命感。馬可福音第六章更說祂用「有」和「沒有」來作對比:在耶穌眼中,不是羊太「多」,而是群羊「無」牧。耶穌看見人靈魂的匱乏如羊沒有牧人一般,這是祂心裡的負擔,這負擔從內心指陳一個方向,產生推動力,讓祂準確地知道要怎樣做。

獨處,就是重新校正或重拾召命。雖然耶穌如此忙碌,人如此多,處境如此不容易,但祂憐憫人靈魂的負擔,讓祂在面對許多人、許多衝擊時,也不會避開這一切,反而是校正方向,回應召命,起來服侍。

每個人都有召命────神要我們做的事。只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摻雜了一些不屬於神的東西,又讓這些東西追趕我們、拉扯我們,例如我們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等。縱然這種催迫推使人做有益的事,卻是為表現自己,這便是雜質。故此,我們需要校正、認清神給我們的召命。那麼,很多事情的做法就不再一樣了。

真正的工作從來不是為了服侍自己;否則工作只會變成一種催迫、一種重擔。工作是一份使命感、一個召命;我們不是受工作役使的,倒要以召命為服侍的動力。工作是做不完的,能夠停下來不受它支配,才是真正的獨處。這不是技巧,而是一種境界。

獨處是全然放手倚靠神
獨處其中一個精髓是自由────不受人影響,不受資源影響,甚至不受自己影響。

這個自由是指能做到神要我們做的事。以前因被罪惡綑綁、奴役,是做不到的,現在已因耶穌得以自由;以前追隨了世俗潮流,被種種壓力和期望追趕,忽略了真正的負擔,現在是清晰召命,做神要我們做的事。這自由就是心態上的轉變。耶穌帶門徒退到資源缺乏的曠野,不倚靠外來資源,才是真正的獨處,真正的倚靠神。

神交給我們的工作,其實不是我們能做的,這是神的工作。神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有限,並非要我們灰心喪膽,而是要我們將自己完全交給祂,全然倚靠祂,經歷祂。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態事奉,才能支取祂的供應和力量,也會同時發現正走在祂的旨意中。當我們遵循神的旨意,神也在我們裡面做完所有工作,包括祂要我們做的。

獨處就是讓我們回到神那裡,重新找回召命,不再憂慮、不再迷惘、沒有壓力,卻能支取神的力量。

獨處是被神的話語陶造
怎樣才能獨處?怎樣才能擺脫人的影響?要藉著神的話語,讓神的話不斷深化我們的生命;愈受神的話薰陶,愈能擺脫人的影響。聖經囑咐我們晝夜思想神的話,讓神的話浸透、陶造我們。如此,我們就能過濾周圍的雜音,分辨出哪些是神的聲音。

「晝夜思想」神的話就是要常常思考聖經,也思想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天日積月累地讀經和思考,經文便自然進入你的生活處境中;若當中有一些較扎心的經文,似乎是針對現況的,就多去思想。這樣,神的話就自然的在每天陶造我們的生命。

雅各書第一章說,神的話是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樣貌。經文說要「詳細察看」,「時常如此」。「詳細察看」原文是「彎下腰來」,像要看清楚鏡裡的樣貌般;「時常如此」這個字中,「時常」是一個動詞,是指「停留」。經文的意思是,在神的話語映照出你的樣貌後,要停留下來好好端詳,不斷察看。這就是新舊約聖經中所說「晝夜思想」的意思。神的話語能光照我們,也惟有被神光照後,我們才能準確地看清自己的光景,從而清理內在生命的雜質,校正人生的焦點、負擔,讓神的話成為我們生命的提醒和引導。

獨處的重心是要回歸神面前,回歸祂的話語中,讓神校正我們。

獨處是回到神面前安息
舊約聖經提及的獨處,原文用了「stop」這個字。「Stop」在中文翻譯中有不同意思,例如「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其中的「休息」就是「stop」。經文的背境是四面楚歌,面對許多敵人,這個時候要倚靠人還是倚靠神呢?經文說要「stop--停止」,別靠自己做那麼多了,要停下來,要仰望神。仰望神就是不靠自己,先聽神怎麼說,等候神動工,祂要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樣聽來好像甚麼也要停下來,甚麼也不要作,只要「rest」。「Rest」除解作「休息」,也解作「仰望」,意思是「讓神來作」。神在六日創造後,將第七日定為「安息日」,並稱為「聖日」,而「聖」這個字是指「屬於神的」。這個信息很清晰:人必須回到神那裡,才得安息;安息不是屬於人的,是屬於神的。惟有神才能塑造人,使人成長,人不能靠自己;惟有回到神面前安息,回到神那裡,放下一切,讓祂來做才行。

因此,獨處是單單回到神面前,這是一種內在生命的操練。縱使我們在學習獨處時,不能馬上就安靜下來回到神面前,仍須朝著這方向堅持操練。起初,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外在的幫助,例如定時騰出時間離群退修;待日子有功,就能漸漸操練成為一種心境,儘管在嘈雜的環境裡、在忙碌的工作中、承受壓力的時候,也能進入與神同在的獨處境界。

(楊錫鏘牧師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院牧)

圖片:http://bit.ly/1uAg3at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從先知耶利米看如何在獨處中 尋得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

Their Combination Is Spectacular _revised

文/羅慶才

現代人作息繁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愈來愈多城市人嚮往寧靜的生活,好能重拾自我,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並且調校方向。於是,習慣了群居,在人潮中往來奔走的城市人,開始重新認識獨處的重要。

離群非獨處
所謂「獨處」,不純粹指離群,離群是消極的逃避,並非獨處真正的目的。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都會中,若必須要遠離人群才能獨處的話,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需要獨處,是因為我們需要學習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而與自己相處也不一定需要離群,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仍能享受獨處,因為獨處著重的是心靈的質素和境界。

耶利米的獨處經驗
獨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各樣處境?相信先知耶利米可作我們的榜樣。

聖經中沒有刻意描繪耶利米是一個喜歡(或習慣)獨處的人,相反,他似乎是一個渴望有正常社交網絡、能在同輩友儕間分享日常生活樂趣的普通男士(參耶十五17,十六2、5、8)。但耶利米書中某些經文,卻在我們的想像中把這位先知塑造成一個獨處沉思的形象,例如他蒙召時所經歷的特殊經驗和異象(參耶一4-10、11-12、13-15)。這些都是耶利米十分個人的經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獨處中臨到他身上的。

在這些記載了個人經歷的經文中,有幾段是頗為突出的,一般被稱為耶利米的「懺悔錄」(參耶十一8-十二6,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3),都是發自他內心的呼聲,反映耶利米面對的掙扎和困難。這些經文與其上文有很緊密的連繫,細讀的話便能進入耶利米的生活處境中,「近距離」觀看先知如何宣講所交託給他的信息,也看見他如何因所宣講的信息而被眾人唾棄,並且看見他在個人獨處之中如何得力,繼續逆流而上,踐行蒙召時所領受的使命。

在困境中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經文,在筆者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能讓讀者看見獨處為何是屬靈力量的泉源。

耶利米書十二章5節這樣記載:「你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得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安全之地尚且會跌倒,在約旦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辦呢?」(《和合本修訂版》)從上文的十一章18至22節,我們知道耶利米正經歷人生一大挫折,就是他作先知宣講竟遭鄉中父老離棄,甚至逼害。在這滿有衝突、張力的處境中,耶利米向主禱告(參耶十二1-4),傾吐心中的疑惑和憤怒,所引述的經文,就是在他單獨面對神的時候,從神而來的話語。

經文中呈現兩個對比,就是人與馬的對比和「安全之地」與「約旦河邊的叢林」的對比,兩者都是把較容易的與較困難的事作比較。耶和華為何要向耶利米說這樣的話?用意何在?相信用意之一,就是要鼓勵耶利米,即使在困境中,仍要忠心,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心生去意。其次,耶和華向耶利米作出挑戰:祂呼召他,不只要他與一般人「同跑」,也不只在「安全之地」行走,而是要他「與馬賽跑」,要他在「約旦河的叢林」這危險滿布之地行走。第三,耶和華的挑戰背後有重大的期望:祂期望耶利米作更大的努力,願意付更大代價,冒更大危險,因為神交託他的,是非一般的任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滿有挑戰的反問句中,蘊含著耶和華的應許:祂已經把能「與馬賽跑」,和能不畏艱辛地在「約旦河邊的叢林」中行走的力量,賜給他了。神讓耶利米獨處,卻沒有讓他孤單!

在獨處中得見亮光
在耶利米必然面對的挑戰和危險中,就是孤獨,因為若是「連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耶十二6)的話,那麼世上就沒有其他人能在你最感需要時給你支持和力量了!換句話說,「強制獨處」將會是耶利米最大的挑戰!

的確,耶利米所面對的並非一般人會面對,所要求的獨處也絕非我們日常的經驗;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獨特的事例中,卻能更清楚和聚焦地讓我們領悟到獨處如何成為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來源。在獨處中,耶利米可以離開一個充滿張力的環境,能夠面對呼召他的主,能夠向祂用最坦白直接的說話表白內心的感受,也能夠讓神的話一針見血地剖開他的掙扎,使他知道撇除了生活中種種交戰後,他生命的主權在誰手中。這豈不是我們尋求獨處的目的嗎?能夠釐清這些重點,豈不是我們在獨處中期望得著的亮光嗎?不錯,獨處不能解決積壓在我們內心的各樣難題,但獨處可以讓我們如耶利米一樣,經過「重新得力」的過程,繼續面對各樣處境。

先知耶利米在一個充滿憂患危險的環境中忠心工作了四十多年(參耶一1-3),期間除了被鄉間父老背棄外,還遭受監獄之苦,被丟棄在一個枯乾的井內、被軟禁、甚至經歷了個人的「被擄」(參耶四十三1-7)。是甚麼力量支撐他在各樣逆境中,仍有能力忠心不移,穩守崗位?我相信,在這些憂患的日子中,上文所引述的經文必定常常出現在他耳邊,而那些今天仍然激勵著我們的話語,必定是他獨自面對神的時候,臨到他耳中的。

獨處、聆聽,就是能力的源頭。

(作者曾任鑽石山浸信會主任牧師)

圖片:http://bit.ly/1AWm4NL

沉默.語言.上帝

4238024800-e

文/孫基立

「沉默是金」這句中國俗語告訴人們,在語言中,也有類似水墨畫中的「留白」藝術。沉默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雖像普通,但水墨畫中的許多景物全由這種不落墨的空白構成。它可以是海浪,山中繚繞的霧氣,湖泊和天空。耶穌在許多場合中也選擇了這樣的表達方式,他沒有直接回答問題或為自己辯護。他的回答極為簡短,且在非常重要的關頭保持沉默。 繼續閱讀

上帝需要賣廣告嗎?

guanggaopai

文/介夫

使徒保羅指出基督徒的生命,時刻擺在人前:「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9)這個臺,在今日明顯就是社交平台。早前在Facebook上曾流行「感恩挑戰」,支持者奉之若屬靈操練2.0,一連十天在面書上數算當天大大小小的恩典;反對者則提出反思:感恩這回事,還需挑戰嗎?上帝需要賣廣告?還急於應用viral marketing(擴散式營銷)作促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