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文/朝朝

「於是叫了他們來,禁止他們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原來藉着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徒四18-22)

使徒彼得和約翰本非城中名人,未跟過甚麼大師學習,也非出身名門望族,而他們在公堂上展示的口才、膽量和對經訓的正解,一點不遜在場的宗教領袖、學者和官員,加上不久前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施行的神蹟醫治,使一位四十多歲的瘸子得回健康的腳、在場行走這活生生的見證,讓他們所說的話更添說服力(參徒四13-14)。

眾宗教領袖和官員面對一個實在的神蹟,想出的回應竟是禁止傳講,顯明這班人已不是神的百姓。他們用的對抗手段就是恐嚇、禁聲。要阻止福音傳揚,要跟隨神的人不作見證。這是明目張膽要與神為敵的行徑……而這是耶路撒冷啊(參徒四15-18)!

順從人抑神的張力

領袖與官員的選擇,已顯露出邪惡的背逆,神的僕人們要如何回應才好?!

使徒齊聲指出,這些人意的威嚇和禁聲,是不合神心意的,而按舊約律法的規定,人必須按實情作見證,不然的話那就是假見證,是要被懲罰的罪行(參徒四19-20)。唆使別人作假見證是罪,因應壓力作假見證也是罪;在選擇順從人抑或順從神的事上,有時就像這件事一樣,會來到如此巨大張力的境況。

而在場的百姓倒是早早就表態了: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參徒四21)。

宗教領袖有地位,卻不敬虔;官員們握著權柄,卻不服神,導致目睹了神蹟卻有若眼盲,親歷奇事卻心更剛愎。宣教工場有時蒙神憐憫而出現神蹟奇事,雖被耳聞目睹,仍不能一下子就讓全民信服。信神的、與敵神的人,有時會以更大的張力較量。奉主耶穌之名治癒了村民的病,村中巫醫會不悅,教會以主的愛幫助了些村民,村子裡有勢力者會投以白眼……

這時,傳道者的勇氣,和扎實的聖經真理講解,就是解結關鍵。

操練聽從神的勇氣

若傳道者因懼怕人的勢力而退縮,怕得罪擁權之人而自行噤聲,聽從人而不聽從神,如何傳揚福音呢?莫以為這種事只發生在初期教會時代。歷世歷代,各族各方,哪裡有神蹟就有魔行,有人傳道就有鬼話,有真道佈道就有謬理詬諂,有愛心善行就引發別人嫉妒。

因此,屬神的人要操練氣節,要有腰骨、有勇氣、有膽量;至關重要是:聽從神。太快就順從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時機溜走,因政治壓力而退縮的話,我們就是得罪神了。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大放膽量講神的道(徒四23-31)

文/朝

彼得與約翰被公會釋放後到信徒那,告訴他們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參四23),會友聽後既沒懼怕,亦沒離開耶路撒冷逃避逼迫,而是想起聖經的話詩篇第二篇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就是萬民的虛妄謀算,世上的君王臣宰聚集起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參四26)。會友發出這祈求的內容,卻沒在這引用的,是接下去的經文信息,就是彌賽亞面對反對勢力和政權的至終絕對得勝。

由此可見當時信徒對聖經的熟悉,清楚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着彌賽亞已得勝,他們不再懼怕。其實信徒對比官員和宗教領袖的勢力,可說毫無還架之力,但他們禱告甚麼呢?就是求神察,叫的僕人能大放膽量地講道,並以神跡奇事病來證實耶穌的名。禱告過後,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參四29-31)。他們互相作見證,藉以彼此激勵,這是當時教會生活的一個常態。

憑信向主祈求

從經文看來,他們所相信的是活着的、大能的、掌管一切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的神,這是他們的信心所在。他們同心發出具信心的禱告,或正是令聚會地方震動的一個原因,而我們現代的基督徒聚會,能有初期教會聚會時那種心態嗎?同樣有火熱的心嗎?我們應為甚麼代禱?應向神祈求甚麼?

我們會為建立宏偉的教堂禱告抑或有膽量來講神的道傳揚基督的名?當然我們可祈求大家無風無浪,身體健康;而城中有正義、公正的人受到不合理逼迫時,我們可選擇毫無反應;我們也可選擇將一些經歷神大能的事,閉口不言藏在心這樣信仰就只停留在教會的建築物。可知我們的生活,正就是信仰的表白?我們向世界未信的人表白着一種怎樣的信仰呢?

祈求主賜勇氣

經文中點名提到希律和彼拉多這些名字(參四27),是嚴重衝撞當權者;稱耶穌基督是神所膏的也是毫無忌諱的信仰表白,難道他們不怕被告密、捉拿嗎?現今的時代亦面對日益緊張,甚至被威嚇的氛圍,我們或會因着貫徹遵行聖經教導而有被關進監牢的危險,我們會懼怕嗎?實在,屬於神的僕人在恐嚇威逼下,需要的就是大放膽量講神的道。我們會為神的僕人代禱嗎?畢竟每週只講一段屬靈八股、不得罪誰的講道,並不能餵養信徒及回應時代的需要。

初期教會的信徒放膽祈求,所以是非常具熱情的禱告,且蒙主喜悅。他們都有膽量,願意放膽被神使用,被聖靈充滿。然後,放膽地講論神的道,這已是他們的日常。若我們想要得着初期教會這種熱切的能力、對神的渴慕、經歷神的體驗,是否要調整現時教會聚會模式呢?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