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文/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身為牧者,常聽到不少親友和弟兄姊妹思考去或留時的不同反應。面對各人複雜的情緒和處境,牧養一點不容易,面對的不止是去或留,更是為何、如何去或留。

今日的新常態彷彿就是活在沒有新常態之中,所謂「變幻原是永恆」之中!從微觀角度看,「新常態」就是不斷分散(scatter),然後會再聚集(gather),而聚集後可能再分散,像是寄居般!其實,聖經常提到我們要存着寄居的心態,且是有原因的寄居,進入這不真實的世界中居住,但心不屬世界,乃屬永恆的真實中。這等於甚麼?如何牧養?活在當下,活出召命!

活在當下:每天都真實地活着

聆聽、明白、疏解、引導

牧者需持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的掙扎和決定,並背後的原因,不要有既定立場回應離開或留下,只要引導他們按各自的處境分析離開或留下的利與弊。無論離或留,沒有決定是容易,也沒有決定是不需付代價。而對留下的,若有仍在傷痛中的,牧者應盡量疏解其思緒:有的感到不知所措、迷惘;有的仍處於埋怨、追究、忿怒、憂傷中;有的想離去但沒能力而滲出絲絲苦澀和被遺棄的感覺……牧者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等待他們靠主重拾志氣,向前奔馳。

其實聖經充滿去和留的例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從創造神學看,全地都是神所賜予,離去的能遍滿,留下的能治理。而從信仰歷史來看,離或留是常發生的事,如該隱、亞伯拉罕、摩西、約瑟、路得、但以理、保羅等可視為離去一族,而大衛、以斯帖、耶穌、雅各、約翰則可視為留守一族。聖經中有不少人因逼迫帶來的恐懼四散和失去身分。牧者可引導肢體多明白聖經的例子,為何去、為何留?被懲罰?尋找安樂窩?饑荒?迫害?回應召命?讓弟兄姊妹藉此思考自己的去或留時,能多角度思考,又能從中聆聽主,作個合適的決定。

建立透明討論一起同行的氣氛

牧者不單要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也可在教會鼓勵肢體建立討論和同行的氣氛。雅斤堂去年初作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五年內將離去的肢體佔 13%,留下的有 59%,未決定的佔 28%;並在不同場合公布結果,讓離去和留下的不覺自己是異類。這結果告訴教會未來要以年計的持續引導會眾思考這議題,並作合適準備。過程中,可令肢體明白留下的不等於更「神聖」,離開的亦不是「叛徒」!在互相尊重和同行的氣氛中,肢體可公開地討論,也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路途中不應是孤單地思考,也不需孤單走我路。

去年教會舉辦了「去或留」研習會,從聖經、情緒和實踐上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這議題,而在講台和祈禱會中,也分享離去了的肢體狀況和留下的肢體心聲,一起為主而活,這最終是關乎個別的「召命」,我們應帶着國度觀在不同地域服侍主。今年我們的研習會之主題就是「召命人生」,一起探討如何活在召命中。

活出召命:無論在哪裏也該活出時代的使命

願付代價的真門徒

對留下的大多數,牧者要繼續牧養和帶領他們,不是沮喪、失落,捱着過活,神將我們放在這裏是有其原因的,牧者必須先知道並活出這時代的異象和使命,靈活走位,充滿方向和動力,才能帶領會眾。同時,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自己與神的關係和身心靈的健康,有需要時要找支援。

耶穌在世時,面對的世界相當動盪,暴動、鎮壓、瘟疫、戰役……耶穌來到人羣中,一方面,回應當代需要;另一方面,建立門徒,回應呼召,完成天國的使命。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今日也如是,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要;另一方面要銳意建立門徒跟從主,使門徒能看見天上的事,願意為主付代價、捨己、以生命回應神的呼召,把神要透過我們完成的天國任務活好、做好。

葛尼斯(Os Guinness)在其著作《一生的聖召: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提到「神呼召我們先成為自己(be ourselves)和活出本質(do what we are),但當我們回應和跟從神的呼召,才可真的成為自己和真的活出本質……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的先是「所是」(to be),後被召的是「所為」(to do),而被召「所是」和「所為」惟有在被召到主裏才能得實現。」要回應時代的召命,必須從基本功開始,作個更新和願意付代價的真門徒,不被世界的魔爪操控,活出福音大能及時代召命。信心要在困境中測試,才知真或假。

活出時代的召命

雅斤堂過去多年集中培養願付代價的門徒,鞏固、堅立門徒生命,抵禦迷失;同時,把耶穌的福音帶到人羣中。這世界有很多「福音」,卻是短暫,不能給迷失者安定,只有耶穌的福音是迷失者的福音、黑暗中的光,叫人從恐懼和沮喪中得方向。其實在疫情和困境中,不少不信的人才醒來,對福音胃口更大。弟兄姊妹與教會牧者在過去兩年,一方面帶領了數百人信主,履行大使命;另一方面,增大服侍基層朋友的資源支援兩倍,每月探訪近千位基層朋友(包括露宿者和住劏房的朋友),與逆境中有需要的人同行,履行大誡命。看見肢體繼續有方向和生命力前行,沒有浪費疫情和困境,實在感謝主。

無論離或留,我們都是寄居的,若沒異象,我們就放肆。身為耶穌的門徒,不是活在虛幻的世界尋找安樂窩,因這時代根本沒安樂窩;更不是被世界黑暗的環境籠罩,而是帶着天國子民的身分和使命,行出大誡命、大使命、文化使命、公義使命和款待使命。我教會就有弟兄姊妹留下,照顧父母,去年還帶領了父母信主和受洗;也有青年人留下進入神學院裝備,在沒新常態的新常態中服侍主。

無論在香港或海外生活,無論地上是甚麼國籍,我們都有天國子民的身分,要學習行出天國價值,每天帶着耶穌復活的力量活出召命。

(作者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堂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7期(2022年6月號)

生命的渡口──蘇恩佩姊妹

11407058_712967085480411_1320686149812288493_n

文/吳述塵

每一個主所愛所揀選的人,主都會帶領他到雅博渡口(參創三十二22-32)。在那裡,他與神相遇;在那裡,他與神摔跤;在那裡,他領受神的旨意;他的生命就有了突破。

少年的渡口
蘇恩佩姊妹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父親是商人,有兄姊七人,生活尚算富足。她在英華女校唸中學,也在那裡信主;預科後卻放棄入讀香港大學,選擇到羅富國教育學院,立志要當老師。1957年畢業,刻意挑了荃灣這偏遠的荒蕪小鄉,在那裡的小學教音樂。她分享說:「學習愛護一群貧窮和被人忽視的孩子,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我自己也透過給予來享受生命的豐盛。」神在她心裡燃點了關愛軟弱人的火,這憐愛的火一直在她生命中燃燒著。

正是神給她生命中的這點火,蘇姊妹縱然在其後的十多年,輾轉在美國、台灣和新加坡生活,最後還是回到香港。在這個生於斯卻又陌生的城市中,她看到被人忽視的一群時說:「我很興奮那一小撮基督徒在城寨展開的工作,他們所有的就是聖靈給他們的愛心、勇氣和能力。若是可能,我希望有一天把那個『禁城』裡面發生的、動人心魄的事寫出來。」

青年的渡口
蘇姊妹因病辭退已服侍六年的教職,但家人沒告訴她病況詳情,她待得病情好轉,便在1963年遠赴美國進修,入讀慕迪聖經學院。然而,學院的保守氣氛令她感到有點吃不消,尤其在處理種族的問題上。一年後,她選擇轉校到氣氛較自由開放的惠頓大學。她在那裡接觸到潘霍華和田立克的神學思想,開始思考基督徒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她認識了許多來自台灣的留學生,男的拼命唸學位,女的拼命找對象,為的是留在美國生活,並不打算回國。蘇姊妹與他們很不一樣,她心裡惦記的,是對中國的家國情,對人生和真理的追求。

由於中國當時仍是封閉的竹幕,而香港是英國人統治的城巿,所以蘇姊妹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台灣的《校園》雜誌服侍,並參與學生福音工作。在她的推動下,《校園》成為甚具影響力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刊物。此時,神對她的服侍有別的引導。留台後期,她確診癌病復發,身體虛弱得沒有力氣繼續服侍,惟有回到她多年未歸的香港,接受治療。

回港治療後病況好轉,蘇姊妹接受建議往新加坡養病。期間,她協助當地大學生創辦了《前哨》雜誌。只因種種原因,艱苦的經營未能達致期望的果效,加上經歷屬靈低谷,身心俱疲下,身體抵抗力下降,遂決定回港治病。離開前,主奇妙地讓她認識到先知的公義和憐憫,她就帶著這份先知使命的體會,回到香港。

成年的渡口
1972年底,蘇姊妹回到這個她年少時成長的城市,發覺這城巿發展得很快;海洋變了,山色變了;從傳媒和報章雜誌中,她感受到一種逼人的張力:「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暴力的濫用,人命的低賤,人性的歪曲已到頂點。」

在這麼多的變遷中,最讓她扎心的是青年人。她對當時教會的觀察是:「我們的教會繼續每週例常聚會,我們的公眾都是循規蹈矩的中產階級。」因此,她向自己發出了一個問題:「我能為這城做甚麼?」然後,她續說:「我有的只是病弱的身體和一枝禿筆。不,我有的更多—只要我真的相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1973年3月她向神祈禱:「我的神啊!這個城巿每天有多少人活在滅亡邊緣?而這些人是教會一點也觸不到的……」九個月後,《突破》雜誌誕生了,她像黑暗中的彗星劃破長空,開啟了香港青年工作的新紀元。

1982年的復活節前夕,蘇姊妹安息主懷。雖然她荏弱的身軀不堪癌病的折騰,神卻在她的軟弱中彰顯大能,祝福了當代的年輕人。三十年匆匆過去,傳承先知使命的「突破」不覺踏上不惑的四十年了。

突破的渡口
去年年底,這城掀起了一場雨傘運動,一班年輕人為自己、為這城提出訴求。若蘇姊妹還在,她會怎樣看身邊這弱小的一群?若蘇姊妹還在,她會怎樣看這個城市?她依然會說:「我能為這城做甚麼」嗎?或許,她會以自己的經歷對這一代人說:「我曾經突破,現在仍需不斷突破。」

(作者是堂會牧師,盼藉早期屬靈人的生命見證,勉勵信徒)

圖片:http://bit.ly/1Mnrh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