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中的上帝

WP_CP154_20180821

文/若瞳

有時跟基督徒談及閱讀,對方多表示要讀屬靈書籍,好像其他書籍未能讓讀者看到信仰、思考信仰。

其實,我們不難在文學作品中發現許多關於信仰的尋問,如上帝在哪兒、人與上帝的關係等。讀者不單可從中審視信仰,亦可反思自己對上帝的認識;即使如卡夫卡所著《城堡》這類看來艱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作品亦是一例。

 

故事情節詭奇

作者透過《城堡》主角K的目光,刻意將城堡和教堂拉上關係:「他在思緒中把家鄉教堂的那座塔拿來和上方那座塔相比較。」既然城堡與教堂相關,讀者閱讀時自不可將它當作一般的權力機構。書中的城堡確有很多類似極權政府的特點,就如決定一個人的身分,而人民每提到與城堡相關的事情,總有一套特定說辭。不可忽略的是,城堡的神祕面紗,故事到最後也沒有揭開,幾個書中要角如伯爵,感覺遙不可及,管家克拉姆也是虛無縹緲,秘書的說話更是玄之又玄……

面對這樣的城堡和村莊,K永遠是一名外來者。雖然渴望留在村莊生活,但他始終無法取得土地測量員身分。

若城堡所代表的不只是權力機構,而是教堂和其代表的信仰,K的故事就是在詰問人生意義、尋求上帝。可惜他一直沒有成功,未能從城堡取得任何確實答案。

 

引發信仰思考

故事的結局沒有完成,相傳非因作者來不及寫,而是未有動筆;或者他也是在探尋過程之中?(作品是作者死後由其朋友整理出版)

 

K這種四處流浪、自覺是世界異類的狀況,可能是不少現代人的心靈寫照。

 

許多人,包括基督徒也認同卡夫卡筆下世界的失序和荒謬,甚至覺得上帝是那麼遙不可及、陌生和神祕。

「你覺得上帝和你的關係是遙遠,還是親密?」「你認為上帝在哪裡?」可能在不少基督徒心裡,仍然感到上帝是遙不可及,就像 K 永遠無法走進城堡一樣。

 

正如文首所言,對基督徒有幫助的作品,不一定是正襟危坐式的說教,告訴我們上帝是如何如何;能用創意誘發讀者興趣繼續發掘、理解並發現當中真理、引發進深思考、探究的作品,就是值得花時間閱讀的。因為文字如鏡子,讀者能從中審視作品的信仰理念,從而再察驗自己的信仰。

 

聖經已揭示上帝主動介入人和世界的歷史中;我們所敬拜的,絕非一位遙不可及、袖手旁觀、毫無情感的上帝。相反,祂是捨尊降世,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情感豐富,愛顧世人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