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同行

文/山地

日子很難過,你還好嗎?

今時今日,除非你不看新聞、不理世事,否則難以對身邊人承受的苦難視若無睹,因慈愛(compassion)是受造的天性,神造我們本是關係的存有。編者問面對年輕人的傷痛,我們可作甚麼?其實不用書寫,看見需要,就問一句「你好嗎?」聆聽,同行,就是了。

然而,現實是,這份慈愛常被堵住,更甚是變成冷漠與批判。這些年,整個社會對年輕人,甚是殘忍。

為何要與青年人同行?

我在一間高舉與青年人同行的基督教機構工作逾十年,也曾到不同教會青年主日講道,每次我都問:「為何要關心青年人?」我認同蘇恩佩的話,因「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最能夠看到人本來的真象——沒經壓抑、沒有世故化、沒有掩飾、沒有麻木以前的真象」。

青年人不能忍受醜惡和虛偽,為着理想,一股傻勁去追求,與年輕人同行,是提醒在主流社會打滾的成年人,這社會有否偏離人的本性,亦即神的心意。當2019 年社會運動開始,烈火來臨,且極慘烈,我這「同行者」的第一反應,是害怕及逃避。我羞愧難奈,也深切反思。

在此讓我分享這數年同行的學習與嘗試,把我聆聽到年輕人的片言隻語寫下,作為提醒。

怎樣彼此連結?

痛悔過後,2019年中,我離開原有崗位,與幾位「非暴力溝通」實踐者成立「創傷同學會」,建立平台,探討社會創傷如何轉化。我們的動機很單純,是同行,因這一代人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創傷,創傷既是集體,就不能簡化為個人成長與情緒問題,必然要一起面對,建立集體抗逆力(collective resilience)。開始時,邊行邊探索,叩問:受創的人,究竟怎樣走在一起?

我刻意跟非信仰羣體合作,想謙卑重新學習如何跟人真正結連;選上引入「非暴力溝通」,因創辦人Marshall Rosenberg 矢志以「愛的語言」改變世界,期望帶來人與人、民與民之間的和平。他的改變之道很單純,是歸回人性,真誠地溝通;具體方法有四個基本步驟:不帶批判去觀察、連結內心去感受、發現感受背後的需要、繼而一起用想像力提出回應需要的請求。

Rosenberg說,無視情緒感受,會忽略內心需要,這是對人性的虧損;因內心「需要」是人性的共通、生命動力所在。於我,這種彼此聆聽是彼此滋養生命,正是天國之道,何竟我們失落了這愛的語言?

真誠溝通為何難?

經歷過2014年的社會運動,看見兩代間的撕裂,我深深發現改變不單在制度,更要根本地回歸人性,首要是學習好好自我連結、好好溝通。然而,這種聆聽感受、回應需要的真誠溝通,看似簡單,卻遠比想像的難。

問題出於我們慣用的語言、思考模式、影響人的策略,都堵住我們天生憐憫的心腸。正如Rosenberg慨嘆,資本主義的爭競思維影響太深(大概比聖經影響更深),城巿人熟悉分析、判斷、投訴、命令的語言;一遇上衝突,就直覺地進入戰鬥模式,未聽到對方的需要,就帶着自己的想法論斷;然後以督責、標籤、歸咎、情緒勒索,迫對方就範;對方也就急於防衞或投降,結果往往不歡而散。

創傷下,溝通更形暴力。美國社會在911後,有民間及宗教組織走在一起,探討社會創傷並寫下The Little Book of Trauma Healing。書中開首就說,創傷與暴力總連在一起,暴力引發創傷,創傷若未療癒,一樣引發暴力。向內是自我隔絕,自我質疑、內疚自責,不敢信任;向外投射,是敵我二分、我對你錯的決裂、甚至引發你死我活的暴力。這些暴力循環,可維持數十年,甚至延續至下一代,我們也親身嘗受吧。

要脫離這暴力循環,書中提到解決之道,原也回到真誠溝通。

我們能成為彼此承載的空間嗎?

書中提到,在一個安全可信任、叫人感到連繫、情緒被看見的空間下,人就能坦然分享,哀悼所失去,彼此承載,療癒也可發生。當中的關鍵是愛,背後是一個慈悲有愛的世界觀。

這數年間,嘗試引入創傷知情的概念,辦非暴力溝通、組織創傷與衝突處理等課程或講座。另一方面,聆聽香港人的故事,製成小書,締造閱讀的聆聽空間;也舉辦親近大自然的圍爐活動,透過羣體互助,一起哀悼;自己也學習與在囚者家人同行,互相支持。深深發現,需被聆聽的人太多,但我們欠一個可彼此承載的空間。除了輔導員外,信徒羣體豈不可擔當這角色?

耶穌臨別前,囑咐信徒要彼此相愛,祂以為門徒洗腳來顯明。若我們真能如此謙卑服侍,以愛接納,相信教會就是彼此承托的美麗空間。但為何許多青年人不向信徒羣體求助?讓我最後以他們的話作提醒:

「教會好窄,好窒息」:信仰從來是一趟冒險之旅,我們都不是真理的擁有者,何竟我們的信仰變成對與錯的框框,而不是祂叫生命盎然的天國?充滿潔癖的羣體真可彼此洗腳嗎?

「教會好傳統,對唔到嘴」:假如你曾接觸經過火煉的年輕人,你會發現他們在這幾年間急速成長,不斷反思,因面對的都關乎生死。我們可曾同步轉化,認真面對自己,視信仰為生死攸關,叫天國踐行在人間?

「教會好有愛,但好像做功課」:說這句話是一個非信徒,他在面對審訊時走到教會求助,教會也派人定期問他代禱事項,他最終受不了這種關心。同行是一種陪伴,要有力同行,我們有與神同行,經歷祂愛的轉化,回歸人性嗎?

與年輕人同行,請以祂的愛作空間,聆聽他們尖銳的話,一起轉化。

(作者是前Breakazine總編,現經營與社會創傷有關的事工,偶爾撰文,探索社羣如何一起轉化。)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喜樂.起落

文/鍾銘楷

「要常常喜樂」(帖前五16)。「常常」(πάντοτε)是全部時間、所有處境。「要……喜樂」(χαίρετε)是命令語(imperative),是信徒一定要實踐的真理!聖經下令信徒任何時間都必須喜樂,不能有半分半秒缺少喜樂。這已是難度極高的屬靈生活!此外,所有處境是包括順境、逆境。順境中喜樂,是必然反應,但逆境中要喜樂,這真是最高的屬靈境界!信徒要遵守常常喜樂的命令,難度好比要登上青天!

其實要遵守這條命令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全在於正確理解「喜樂」。信徒不能實踐常常喜樂,只因用世界的認知,去闡釋聖經的真理,於是永遠不能達標。如能正確辨識世界的喜樂和聖經的喜樂,必會發現上帝已將遵守這條命令的奧妙,寫入聖經論說喜樂的經文內。

世界的喜樂

喜樂是愉悅的情緒(阿瑟・雷伯,《心理學詞典》)。世界的喜樂源頭是順境,誘發的素材是情慾,結出的果子是愉悅的情緒。

世人遇到好事、順境會喜樂;壞事、逆境便沒有喜樂。這是世界上的喜樂,隨着人事變動而變易。故此,信徒使用世界的喜樂,在逆境中肯定沒有喜樂,更遑論常常喜樂。

喜樂的諧音是「起落」,喜樂來時是「起」,喜樂走的時候是「落」。快樂是喜樂的同義詞。這個詞語也很有趣。快樂來時很「快」,快樂「落」的時候也很快。

人間的喜樂與聖經的喜樂背道而馳,持久和長遠的「常常」,不是其本質。每當世界的喜樂消失,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跡。若有人要追思喜樂,只會勾起無限遺恨!

基督徒如用世界的喜樂,去遵守聖經的命令,便好像用舊皮袋—世界的喜樂,去盛載新酒—聖經的真理。結果新酒必將舊皮袋脹破,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參太九17)。

聖經的喜樂

聖經的喜樂,特質是「常常」(參帖前五16)常常的是穩定和持久,完全不像世界的有「起」有「落」。聖經的喜樂,源頭是三一上帝,「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尼八10);喜樂的動力是聖靈,「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結出的是「聖靈果子」—喜樂(參加五22)。

可惜有些信徒受「身體/靈魂」兩分法影響,不單堅持聖經的喜樂是超然的,沒有一絲屬世的成分。聖經的喜樂只有屬靈素質,不可能沾染人的成分。然而,正統的基督教信仰,是承認人的整全性,身心靈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個體。因而聖經的喜樂,也蘊含人身體激素引發的喜樂情緒。

此外「常常」令信徒產生另一誤判,是無論任何環境,都只有喜樂,不能摻雜其他情緒!最能反映這錯謬是苦難。他們認定基督徒在苦難中,只能有喜樂,不能摻雜任何負面感受,例如悲傷、焦慮……等等。然而信徒要明確知道,聖經也將患難、困苦與喜樂串聯,因而勸勉信徒即使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參雅一2)。

喜樂的重尋

起初,人類被創造在充滿喜樂的伊甸園。可惜亞當犯罪,被逐出樂園,從此也失落了真正的喜樂!然而基督耶穌降世,為我們的罪釘死、復活,並且為我們完成了救恩。耶穌基督更應許只要奉祂的名求……便賜下令人滿足的喜樂(參約十六24)。於是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在基督耶穌裏重新尋找到真正的喜樂。所以保羅便強調信徒的喜樂來源是「靠主」(參腓三1,四4、10)。

信徒既然靠主尋到喜樂,我們便可進一步講解怎樣「靠」主。腓立比書提到靠基督的經文,都是用 έν κυρίω。希臘原文κυρίω 是主,ν是在(裏面),意思是在主裏面。信徒無論順境、逆境都可在主裏面(靠主),尋到喜樂。

讓我舉例以說明靠主在逆境中喜樂。某弟兄對我說︰「近月圍繞着我的辦公室政治逼得我很緊,竟將我擺到銀行CEO枱前,我處於十分危險位置……」我聽完弟兄講述實況後,便引導他默想耶穌平靜風浪(參太八23-27)。輔導結束前,他對我說︰「牧師,雖然我內心仍有焦慮,現實環境仍是大風浪,但有主在我船中,我要學習有耶穌便有喜樂。」

第二個常常喜樂的途徑是聖靈。因為喜樂的動力是聖靈。保羅明說︰「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便結出「聖靈的果子」的果子—喜樂(參加五22)。但「順着聖靈」很抽象,所以我又要從原文解釋。希臘文的順着聖靈只有一個字πνεύματι。(πνεύματι 是給格或與格,順着意思是「給與」)。順着聖靈是將自己的處境,「交給」(順着)聖靈。換句話說,是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將主權交給聖靈,順着聖靈的意思行事為人,便能結出聖靈的果子。

讓我再舉例以說明。某姊妹愁眉苦臉向我說︰「牧師,我丈夫退休後,行為開始乖僻,我實在忍受不了……」我對姊妹說︰「我答應約妳丈夫傾談,伺機輔導他。」然後,我翻開經文「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請姊妹默想。我在她默想聖經時,祈求聖靈引導她進入真理。果然,她開心地說︰「牧師,天父已將喜樂、平安賜給我。我現在帶着這喜樂回家,相信足夠我承受目前磨難的日子。」她再補充說︰「我相信天父所賜的『盼望』,可以讓我藉着聖靈的能力,渡過難關!」

信徒要履行常常喜樂的命令,「靠主」和「順着聖靈」,是成功的祕訣!

(作者是《靈基一觸》和《基督教情緒協會》主席)

知情識緒

child-1051288_1920

文/畢耕

偉明失業已逾一年,起初被裁員後就當是放一個悠長假期,但半年過去後,即使已很積極尋找工作,仍回音杳然。他自己一直有為尋找工作向神祈求,弟兄姊妹也多有為他代禱,惟長期失業令偉明的心開始著急。十二個月轉眼消逝,即使間有面試機會,結果仍是令他失望。於是,他感到沮喪和憂慮,但最教他不快的,是當他向肢體吐露心中的鬱悶及憂慮時,卻被指為有失基督徒的見證,是靈性軟弱的表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