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中路標不見了

文/ChristineCMO

當筆者撰寫此文時正與香港人一同經歷絕非容易的「22-02-2022」。這天,日曆上滿是「二」字,可疫情嚴峻,措施轉變急速,生活一點都不「易」!過去三年香港經歷社會事件及疫情的衝擊,各人的身心靈都十分受創。信仰能幫助我們面對陰霾嗎?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可怎樣與情緒受傷的人同行?

香港人都「謝咗」

從我的輔導工作及在教會與弟兄姊妹同行的觀察,很多人受到這時勢的陰霾影響,出現了一些從未有過的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加上在個人生命中或曾有過的創傷際遇,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調適。去年《紐約時報》曾報導疫情下一種常見負面情緒,名為Languishing(憔悴),或譯為廣東話「謝咗」更直接。這種情緒我們間或都有,但若持續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生活感到沒意義,人會出現停滯(Stagnation)和空虛感,影響生活。

另外,三年前社會事件帶來的創傷,香港人多了一份焦慮,對周遭的一切存着負面預設,失去安全感和信心,被對將來的不安佔據;加上抗疫疲勞,太多事情需管理和安排,「活在當下」像已成泡影。生活在好像總被追趕的心境下,不知不覺陷入迷惘和混亂,開始分不到優次、應做或不應做的事,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以致人生大事的決定都舉棋不定、憂心忡忡,如是否接種疫苗、需否大量購入防疫藥物,以致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移居海外等人生方向就更難定案。

筆者嘗試整合一些與受助者同行的經歷,加上自己的生命反思,從信仰和心靈的方向跟大家分享,盼可幫助信徒個人操練,或應用在關懷弟兄姊妹身上。

第一步,先停一停,要聚焦 (stop and focus)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休息」有停下來、罷手的意思,目的是聚焦在上帝,因祂才是神,我們不是。當被疫情或身邊的壓力煩擾時,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在的問題,甚至尋求主的幫助也無力。因此要先停下來,放下手上的,閉一閉神,做呼吸運動,讓專注從自己身上轉到上帝。「活在當下」的意思就不再只是疫情的日常,因「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這句經文當中隱含着當時機成熟時,上帝會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困難。

心思要在上帝裏沉澱,對自己說:「罷手吧!」才能讓我們定睛仰望神,更認識祂的屬性,留意祂正在做甚麼,用甚麼東西給你提示或指引。當我們專注在主時,會不知不覺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需要,甚至讓上帝的話語在心中迴響,使你的心因而得着醫治和力量。

第二步,同在與明辨(presence and discern)

上面提及要聚焦在上帝身上,是同在與明辨的前提。盧雲曾撰文談及「明辨」(Discernment),就是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心、耳、觸感去留意身邊的人與事,留意這些事物在上帝的話語裏是甚麼意思。當內心世界受外在環境攪擾,內心混亂,許多思緒令我們惆悵,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哀傷和創傷,這時很難只用我們的意志去辨別是非對錯,優次秩序。

來到這一步就是要用身體和心靈去留意上帝給我們的標記。「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留意上帝如何在生活的周遭跟你同在,就能察看那些在你身邊漫過的事物或際遇,分辨上帝的真理和似是而非的歪理,辨明時代的徵兆,看清你此時此刻可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生活中常打開我們的心、耳、觸感,與主相繫,明白上帝的時機是甚麼,與我們內心的世界聯繫,心被釋放,撥開雲霧,尋找上帝顯示的路標和路徑,讓我們繼續向前行。

第三步,同工與同行(work and walk)

這一步是藉着我們的踐行,從工作、創造和關懷,讓行動的世界與靈性生活相通。屬靈生命不應「退修後落山就不見了!」面對來勢洶洶的社會變遷,若信徒的心靈只停留在隱修之中,一旦被外來的衝擊進攻時,就很容易被打倒。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行動靈修學》一書中提出以「默觀兼行動」的操練,讓人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上主是如何與我們在一起,生命真正被充滿、真正活着。基督作了模範,展示祂如何走進人羣裏,祂明白上帝的心意,在福音書中不時看到祂在其時機,走進人羣中憐憫人和醫治人。

當內心體驗到上主引導,就可肯定祂與我們同工。藉着上帝賜給我們的創意和恩賜,在工作上、創造上、並關懷上展現基督,如整頓家居讓心靈重新整理,傳上一句簡單的鼓勵或問候訊息給剛確診的親友或肢體,用有限的食材烹調一餐美味的餸菜給心靈受壓的人……發揮創意,付出你的時間,運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困境中彼此守望一齊踢走陰霾。

願教會的牧者和信徒,在陰霾的日子裏,察覺更多由主而來的訊號,觀察這世代的路標和路徑,體驗上主在我們身上的同在和指引,常在主裏。就算困難仍未減退,仍看見主在我們的當下與我們同工。

(作者是喜歡歎咖啡、美食、體驗生活美學的傾談者)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世界雖然乖謬,我們還是……養潤心靈

文/黎慕

我的生活不能沒有音樂。我會抽空彈撥夏威夷結他,喜歡這種結他輕快活潑的音調,可以讓鬱悶的心情頓時興奮起來。在面對現時香港的灰暗時刻,確有激勵打氣的作用。我更會把握交通時間的空檔,聽著摯愛的歌曲,暫時與現實時空隔離,沉醉在音樂裡;這是我心靈重新充電的時間。

音樂之外,就是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在電影世界裡,不但能讓我放鬆,更給我一個自由幻想的空間,投入不同世界、體會不同的人生;這是學習也是反思的時刻。看一齣電影只需至三小時,隨後的再三回味,甚至震撼心靈的片段,卻是一生難忘。

電影之外,還有閱讀。

我只愛看實體書。任何地方都可以一手拿書,一手拿螢光筆,標令自己動容的句子、寫下當刻的感動;收集、記錄同步進行,得到知識之餘,同時記下自己的成長,一舉兩得。每聽到螢光筆畫在書上發出的「刷刷」聲,總給我滿足的療感。

當然還有…

用心愛的墨水筆抄寫聖經,邊默想,邊練字;畫和諧粉彩、繪畫、雕刻膠印章、自製迷你書。

進行這些活動,就像進入一個緩衝區,在面對人生衝擊時,尋得喘息回氣的空間,沉澱思緒,清事實,才能夠在不慌不亂的狀態下,作出合宜的抉擇或回應,以致在這個紛擾的時代,繼續竭力守護心靈,持守純全,活好每一天。

作者長久以來喜與文字戀愛,與音樂、電影談心。)

 

 

天堂的選拔賽

tartan-track2

文/素瑜

有人說
人生是一場天堂選拔賽
有些人
不停地操練,增添價值
不歇地拚搏,恐防有失
總要懷抱「大事」,才感心安
有些人
抵不了選秀的壓力
來個異域逃遁
任周遭人事物填塞時空
有些人
先靜而後動
認識天堂,了解選則
又拿面鏡子來端詳自己
……

到選拔賽那天
賽場上沒有任何競賽項目
卻見天堂門外站著一個人
向每一位選手問道
「你知道我是誰嗎?」

 

香港書畫家岑文濤
曾拜中央美術學院李苦禪教授為師習畫
第一堂課
教授三次請岑單單觀看一缸清水
第一次,岑看了一眼便說水很清
第二次,岑看了許久後說看到自己
第三次,岑瞪眼細看良久,說:我看到真正的自己
教授這才道:學畫,先要學做人
這一堂課,讓岑一生受用

岑文濤畫鷹有其個人身影及感悟
他畫的鷹棲息在樹椏上
有別一般盤旋高遠之處
傲視山巒岡嶺的鷹
岑說:做人有時候要悠然自得
休息一下,不一定要高瞻遠矚

另一位畫家畫了一幅題為「安息」的畫
如煙浩瀚的瀑布旁有一株小灌木
灌木枝彎在水中
枝子頂端有另一椏枝
椏枝上擱著一個鳥巢
鳥巢被騰飛的水花濺濕
濕潤的鳥巢內
一隻小鳥在安然酣睡

 

休息
在我們的人生中
變成了一種掙扎
淪為了一項抉擇
取捨徘徊之間
休息的真義彷彿被歿滅了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昔日以色列人捍衛故土
頑抗亞述入侵
滾滾沙場,劍拔弩張,干戈相向
喝斥廝殺,血雨腥風,驚懼憂慌
拚鬥求存似乎是沒得選擇之途
神卻在此時吩咐
「你們全給我止住(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註1)

我們的嘴巴會輕易認說
祢是我的神,我生命的主宰
然而
我們的行為也輕易暴露了
我們沒有真心實意相信祂

 

一位神學院教授這樣說(註2)
休息是
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休息是
神創造的目的
休息是
神救恩的結果
休息是
基督徒的成長課
休息是
信仰生命的表顯
休息是
對神的信任與順服

奧古斯丁有一句不僅指向永恒
也是直面人生的說話
「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
我們的心只有安歇在祢裡面
才得到真正的休息。」


註釋
1. 參王下十八13 – 十九36;詩四十六。
2. Dr.R.PaulStevens,他是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應用神學教授,曾與Dr.RobertBanks 合著 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