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你所居之地和鄰居

cp156001072dpi

文/黃秀婷

 

關心政府施政效能的倒退,是近年社會民間熱議的課題。

 

教會今天常強調不困在四堵牆內高呼「我們在這裡真好」,要活出愛鄰舍的生命,那實不應迴避了解社會大眾的困苦及所涉的爭議議題。筆者身為宣道會北角堂(社關科)義務傳道、社關機構「公理匯研」執行委員,盼在此指出教會對社會議題的關心,需要主動擔起相關的教育以及公義實踐的工作。社會大眾若有人欠缺長期安居之所、政策制訂若是隨意開發地土破壞生態,教會怎能漠視在天父世界裡出現的貧乏和傷害呢?

 

爭議方案惹反對

香港的房屋居住及樓價等問題,一直困擾普羅市民,自 2005 年已有提出「地產霸權」的探討,而市民因無力對抗地產大財團壟斷市場價格,

 

今天不少民間團體也就自發努力,探究本港土地需求與供應實況、尋找土地供應的可行方案等,圖能解決市民面對的居住問題,亦會主動向公眾和政府作出建議。

 

與此同時,一個宣傳以回應市民住得「貴」、「細」、「擠」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則於去年 9 月成立。可惜的是,行政長官卻於專責小組提出總結報告及建議之前,在其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方案。除造價逾數千億港元是達到現時香港財政儲備的臨界線外,大型人工島亦難以防備水災會為市民帶來的傷害,填海方案旋即引起民間大力反對。隨後又有不同政治或專業背景的人士,公開表達支持方案。港人居住的困難由最初凝聚社會討論尋找解決之道,忽而變奏成為表達立場的角力戲碼。

 

活出主的愛和見證

 

然而,教會對社會大眾貼身的民生問題,是不能袖手旁觀的。

 

自今年初已有教會宗派、機構和神學院積極籌備有關土地與信仰的研討會、講座等,探討的題目也是多面向的,例如其中回應具體現況的,就有關本港土地的開發、保育及分配不均的課題分析,同時配合聖經與神學反思;就宏觀的信仰關注,則有關於生態文明、土地公義的反思;更有些聚會特意邀請專責小組主席或成員出席,盼能讓專責小組直接在場聆聽及收集市民意見。

 

社會議題的討論演變成立場的角力,誠然讓人感覺無奈;

可是,筆者認為教會學習去關愛所居之地和鄰舍,

需要持有超越立場爭競的心態。

 

教會專注、堅定於信仰的價值觀,並提取相關資源道出今日社會裡普羅大眾所面對的生活,即是與社會同在同行的關心。積極的行動更需要針對社會政策作出建議,或是長期投入生態保護、開拓讓貧困者安居的服侍。願聖靈引導我們如何在天父世界中,活出主的愛和見證。

 

註釋:

專責小組由行政長官委任,包括有二十二名非官方成員及八名官方成員組成。專責小組的工作以檢視土地供應來源並就此收集公眾意見,在評估各供應選項後擬訂概括綱領,最後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收集公眾意見為期共五個月,這稱為「土地大辯論」是由今年 4 26 日到 9 26 日止,期間不少民間機構和大學也舉辦相關聚會,促使各方在表達意見上凝聚民意和共識。

ccmfb_cp156_2019011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