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建造時

WP_CP152_20180502

文/若

閱讀有一好處是讓讀者經歷另一種人生,即使曾有相關經歷,惟讀過作者的描述,可能會有新視野,或對內容產生共鳴。那基督徒讀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的《修道院紀事》,會想到甚麼呢?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葡萄牙作家喬賽・薩拉馬戈,其最著名的作品是《盲目》,後被改編成電影《盲流感》。《修道院紀事》為較早的作品,曾獲卡蒙斯文學獎(葡萄牙語文學獎項)。

 

糊塗承諾

 《修道院紀事》的內容由幾條故事線組成,其中主線是建造修道院。事緣國王若望五多年膝下無兒某日一個修士前來宣告,若國王答應興建一所修道院,就會有子女。國王立即答應。作者隨即揭曉這事的荒謬之處:修士得悉王后在外偷情,故藉此機會欺騙國王;而王后本打算向國王坦白,但既被修士早著先機,她亦不多生枝節。

 這糊裡糊塗的承諾,國王當然更不太在乎,反正他要做的只是一聲令下。然而,平民百姓卻為此受苦受難。書裡描述,為要建造修道院的陽台,百姓被徵召去服苦役,大石不可雕鑿,所以不能打碎搬運,要用二百對公牛拖行。有人拉車時受傷死去,作者將此比喻作戰場:

 

「地面上已不見血跡,被車輪輾過,被人類踩過,還有牛蹄,其餘都被大地吸收殆盡,只有路旁的小石上還有血跡。」

 

又描述人民的痛苦「連魔鬼也對自己的無辜和同情心感到驚訝」,意即這人為慘劇,比魔鬼所作的惡更可怕

 

故事除以建造修道院為主,又穿插含魔幻元素的段落,如巴達和布莉穆坦的愛情,兩人的感情與一台飛行機器帕撒羅拉(葡語中的大鳥)有關。這飛行機是用人的意志為燃料,像熱汽球一樣升到空中,布莉穆坦有看穿事物的異能,可從死者的遺體中收集這些意志。

 

經過十三年時間,修道院始終沒建成,只得一樓。

 

因若望五根本沒錢。小說結束時,與巴達失散的布莉穆坦,展開尋夫之旅,期間曾在「從沒完成的另一座修道院」夜宿,且遇上其他女子,她們的丈夫都因建造修道院而失蹤。

 

可見,國王輕率的承諾,不僅徒勞無功,更犧牲不少人的生命。

 

批判黑暗

全書不乏露骨的諷刺,不難看到薩拉馬戈的寫作動機,是要藉書中內容如若望五的昏庸,教會修士的無道、詭詐等,批判迷信的可怕及部分宗教人士的陰暗面。

讀畢忽發聯想,建修道院表面是「不會有錯」的宗教行動,但當中的手法、帶來的惡果,放在今天香港教會建堂爭議的處境中,雖不能劃上等號,惟可引發再思是否好大喜功?會否勞民傷財?有否牽涉霸權勢力?如此,無論是興建大型教堂或是籌辦大型宗教活動,都值得先作省思

CP152000772dpi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