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閱讀的好處,很多人說是讓讀者換個觀點看事物;奇努瓦.阿契貝所著《分崩離析》一書,正是讓人讀後能「換個觀點」思考的好作品,尤其對傳福音的信徒更有不少啟發。
理解異國傳統文化
《分崩離析》講述非洲烏默非亞村裡一名農民歐康闊的故事。他在一次族人葬禮中,開槍誤殺了一名少年而被流放,在伊博村住了七年。期間,外國教士慢慢滲入。最初教士布朗用較為溫和的手法傳福音,例如對話和教育、建醫院和教堂、提供工作機會,逐漸改變村民。後來布朗回國,教會改由史密斯負責。
史密斯處事較黑白分明,亦強硬。
後來一名改信基督教的村民,狂熱得扯下一位「伊古古」的面具,等於「殺」了一位祖靈。村人群起抗議,更將教堂毀了。
史密斯向當地法官求助。三天後,法官派人邀請烏默非亞村六位領袖(包括歐康闊)商討。六人到法庭後,忽然被人逮住,後被軟禁、剃頭、鞭打;其他村民亦被要求交罰款,六人才能獲釋。
領袖回去後聚集村民商量對策。此時法庭派差吏來驅散人群:「你們都知道治理這裡的白人權力有多大,他命令你們解散集會。」歐康闊當場殺了差吏。之後法官親自帶人捉拿,但歐康闊已上吊自殺——按當地傳統,這樣死的人無法安葬。
全書不少篇幅敘寫伊博文化,讓讀者理解歐康闊的世界、視野及其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試圖讓讀者理解,即使土著信奉傳統宗教(如地神、祖靈),但並非盲目迷信,只是擁有各自的傳統、法律、習俗和日常生活。
外來信仰(基督教)在他們面前,並不高人一等,反而顯得有點愚蠢。
轉換視野角度自省
- 讀畢全書後,深感歐康闊的經歷是個悲劇。他是傳統的堅守者,卻察覺傳統已因外來文化傳入而崩解。
他最終自盡,並非畏罪,而是避免連累家人和族人,也是不容自己被白人侮辱;他更深知,村人不會反抗…… 掩卷時,讀者都感受到教士的咄咄逼人和土著的無奈。
閱讀能讓人「換個觀點」,因它將我們原本熟悉的日常事物,轉換另一形式再次呈現眼前。
在《分崩離析》中,作者將信徒必視為良好的傳福音,描繪成強硬壓逼、破壞伊博村落原有秩序、還會逼使人自殺的行徑。
當然這只是作者展示的觀點,然而,我們確可藉此書稍為離開日常、教會中的視野,以另一角度審視自己傳福音的態度和對信仰的認識;另外,教會與政治權力(故事中的法庭)的關係,亦值得我們深思。
除向有志跨文化宣教的信徒推介這著作,每位傳福音的信徒亦值一讀,因除了當中引發思考的內容,故事中傳教士散發的文化優越感,亦需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