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何在凡
一向致力扶貧、近年更投身復和工作的陳念聰醫生,於1978年讀醫科時信主,立志以醫療宣教,曾在阿富汗的六年間培訓當地眼科醫生,回港後推動扶貧工作至今,數十年來忠誠事主,走進苦難人群中與他們同行。願讀者從陳醫生的分享中得啟迪,在紛亂世代中謹守信仰,為主作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著全球一體化,政經形勢及文化變遷,種種社會問題湧現。教會不能獨善其身,我們要反思信仰,如能把握並活出當中精髓,必能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基督徒需為政府祈禱,但我們的盼望不在政府,而在於神;所以基督徒更要為自己的生命祈禱,時刻求神光照,反省信仰生命。很多人常為自己所做的冠上神的名義,我們實在要學習謙卑地認清神的心意;只要願意尋求,神必指引,我們可透過不斷溝通、禱告、觀察和等候,讓神引導教會前行。
真理挑戰我們的信仰
福音是活的,能回應世情;只因現今的教會令信仰僵化,像築了一道牆把信徒和社會分隔,大大削弱了信徒與社會對話的能力,無法應對社會需要。基督徒要入世而不屬世,因此要常反省信仰,不墨守成規:我們可有限制了真信仰?要繼續這樣嗎?教會慣常的做法是否把自己困在死胡同以致找不到出路?我們要從真理中重尋何者重要和次要,繼而在慣常模式中作相應調整或拆構。回顧歷史,真理會挑戰我們的信仰是否正確;當基督信仰被扭曲到某程度後自會產生一些運動,叫人反省所持守的信仰。也許我們已進入這劃時代了,如懂把握,危機往往也是契機。
年青人說話坦率直接,教牧長執不妨多與他們溝通,意見不同也可對話,之後大家或做法不同,但這不要緊,可各有各做,記緊神可同時使用不同立場的人,要互相欣賞和尊重,彼此記念。我鼓勵大家憑良心以合神心意的方向努力,雖不一定成功,卻是履行神賦予我們作為基督徒的責任。重要是不存私心,不要「抽水」,若在過程中為自己立名聲、得好處,那就寧可不做,因目的已變質。
建立與神同行的生命
近年多了人談公義,但各人對公義理解不同,不少人爭取的所謂公義只是自己所關注、或己方利益不能虧損的公義,因而爭拗不斷。這與聖經的公義截然不同:神的公義是為他人,非為自己。人是自私的,用人的標準衡量公義只會叫人失望。改變人心是難,制度改變不了人性問題,任何一個政府都無能為力。人若跟隨社會的價值觀便容易迷失,每一代的年青人在迷失時都希望尋覓靈性新方向,基督徒要在這「空虛位」發聲。基督徒首先要知道靈性是甚麼,人為何會迷失:歸根究柢是人的罪性,罪最簡單的說法是「自我中心」,所以要先學會放下自己。「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
基督徒要謙卑學效耶穌基督的榜樣,祂曾斥責宗教領袖,卻沒打倒他們,即使含冤被釘十架也請求天父原諒他們。耶穌基督有發聲,並選擇伏在制度之下,犧牲自己以完成使命。這也是基督徒的絕招,愛與寬恕是撒手鐧;不認識主的人會用鬥爭,拼個你死我活。我們要讓人看見基督徒的不同:人人都在爭取一些東西,惟基督徒讓人感受到愛,願與困惑中的人一起困惑,並以正面的態度面對。這就是改變人心的見證。
我們與非信徒討論社會問題時,不要開口就說神是答案,以為人人信主就天下太平,基督信仰不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心敗壞,我們只能謙卑承認人性醜陋,承認自己有限。只有與神同行的靈性才能帶來生命改變,但這是不可傳承,惟神願意與每一個尋求祂的人同行。雖然與神同行時人會變好,但過一陣子又會走差,這就是人性。人類靠自己是絕望的,所以我們要互相提醒,維持初心,求神監察我們。「神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
公義與和平
近年世界各地右翼思潮崛起,主張藉打仗保護己方利益,而憤怒激進的年青人較易被政客利用去當兵,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爆發。為此我努力做戰前的復和工作,正構思為年青人建立一個跨文化的國際交流平台,聯繫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大學生、神學生和職青等。各地年青人都面對相同的社會問題,如不公義,資源分配不均等,回應的方法總有異同,讓他們透過此平台互相交流,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多著,並能認識不同文化,建立彼此尊重和欣賞的關係,以防他們互相仇視,被人利用去打仗。「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年青人是將來的領袖,願他們從文化體驗中多作反省,邁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相片攝影:Alessio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