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生命的灣仔堂

文/編輯室
攝影/Nic、@veryfirsttime

「叮叮叮——」下課鐘聲響起,一群群學生步出校門。旁邊培育生命的灣仔堂,至今與學校緊連。

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倫敦會差來傳教士。1843年,倫敦會理雅各牧師把英華書院和印刷廠遷來香港,藉此傳道;其後與同工建立「愉寧堂」,讓西人、華人有崇拜地方。培育華人傳道人的計劃失敗,英華書院停辦。但理雅各牧師決定:要辦好香港人的教育。他火熱的心感染愉寧堂會友,開始植堂,其中一間就是灣仔堂,於1863年建成。

創堂初期,灣仔堂設男校、女校小學課程;除傳授知識,也領孩子認識真理。受戰火破壞,灣仔堂被列為危樓。會友司徒香二話不說,借出她主辦的道光學校舉行崇拜,一借六年。1955年,位處竹居臺的新堂建成,新校隨後啟用。因教育需求甚大,幼稚園和小學全面開辦時,學生眾多,大部分是街坊子女。

那時堂校關係緊密,堂主任身兼校監和老師,麥校長是灣仔堂會友。二人喜愛與學生溝通,深受學生愛戴。校長鼓勵學生參加教會主日學,那時主日學學生常有過百人。她更帶領約四百師生參加謝恩節崇拜,藉捐獻禮物教學生「施比受更為有福」。畢業生中不乏熱心事主的,有成為灣仔堂會友的表示,校長對他追求信仰影響至深。

然而,秉承倫敦會「透過辦學,傳揚福音」的宗旨不易,但他們仍然堅持。六十年代,灣仔堂有了新異象,決定要往外走!就在開基將近百年時,執事提出建支堂、辦分校,把福音傳到灣仔以外的地區。但一直以來,灣仔堂主要服侍區內居民,因此部分當時的會友也感到很創新。

1968年,弟兄姊妹走出灣仔了。教會在油麻地建成第一間分堂分校。然而,發展起來卻需弟兄姊妹積極參與。那時未有海底隧道,教會遂邀請九龍區會友往新堂聚會,該校老師也積極邀請學生、家長。當時學校設有早會,唱詩、講救恩故事,背金句;也設學生團契,培育同學對讀經的興趣。灣仔堂數十年內又在各區成立五間分堂,其中四間仍有辦學。

「桃李盈門春雨化,葡萄滿樹福音彰。先賢蒙召翻新頁,後進傳承道益昌。」灣仔堂小學一位畢業生在建堂百五週年時,寫詩慶賀,見證著福音果子的成長。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