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振衣
在連綿群山裡長大的阿福,四歲就獨自上山砍柴、採野菜餵豬;跟爸爸學蓋土房、做家具農具、幹農活。這些都是貧脊地區孩子們的必修科。阿福聰明,幹得比爸爸出色,豬更養得肥壯多崽。俗例裡親友必須互助的事,第一個找的都是他。
風聞有祢
十三歲那年,外婆帶著一本手抄的歌書,翻山越嶺走了半個多月的路來看望女兒。阿福未上過學,聽外婆指著書中的符號唱起來,感覺很神奇。外婆也應不識字的啊!原來,書上面是僳文,由一位外國人替族人發明。為了學歌,外婆向耶穌禱告,就果然看懂書上的字了。但耶穌到底是甚麼神,外婆沒能說清楚,只叮囑他要信。
外婆走後,阿福幹活時常常突然唱起她教的歌,還幹得特別輕鬆!可是,連媽媽在內,整條村也沒人能告訴他耶穌是誰。他抬頭看著爺爺每年春節趕集後,買來貼在門楣上的八卦圖,旁邊有他不懂的漢字。問也沒人懂八卦是甚麼,只說是祖先傳下的,但為甚麼傳漢人的東西,不是自家僳人的?
再次遇上
瘦瘠的土地讓人只顧拼命幹活,阿福雖勤快,卻僅夠糊口;與外界的聯繫,也只靠每月一次下山到鎮上趕集。為與漢人和苗人交易,他學會一點大家的共通語:普通話。
二十歲,媽媽為他從娘家村裡討來個媳婦,不久生了個兒子。山區這時也有了改變,拖拉機引進來了,外界訊息也多起來……有次,阿福在縣城裡聽到苗語的歌聲,旋律有點耳熟,回程路上他忽地唱了出來。啊,那是外婆唱過的歌!他想,有機會定要找他們問問!
初次禱告
兒子這輩有機會上學了,但只有鎮上有學校,幼兒園也需寄宿。因著每星期接送兒子,阿福與外界的接觸多起來,豬價也賣得特別好。從顧客得知另一鎮有苗人教堂,就決定看看。苗語他聽不懂,但教堂的感覺他很喜歡;尤其唱詩歌時,讓他想起了外婆。臨走,他獲贈一本漢文小冊。
阿福不懂漢字,但幾幅簡圖表達的正是送小冊的人講的故事:耶穌為人的罪而死,後來復活,讓人可得永生。這是外婆叫他信耶穌的原因?外婆求耶穌後就看懂僳文歌本,阿福想自己也該可以。
第二個星期,阿福再去苗人教會,買了本漢文聖經。回家在飯桌上打開,除了數字,他一字也看不懂。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跪下,合起兩手,閉上眼說:「外婆的耶穌,幫我像外婆一樣能看懂!」再深吸一口氣,慢慢睜開眼睛,隨著目光所及,有聲音一字一音的在耳邊響起……福音,終來到這深山之中!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