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esse Carey
譯/顧瓊華
整理/畢工
神學家葛尼斯(Os Guinness)在《心懷二意:懷疑的困境與解決之道》1一書中指出:「經得起驗證的信仰,無懼信徒的疑問;若疑問最終成立,這信仰就不值一顧。反之,當疑惑得到解答,我們將信心增強,更深認識上帝,且能享受與祂的密切關係。」
無論我們的信心有多堅定,總有懷疑的時刻,無須視之為軟弱,卻是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更深入、信心更堅實的契機。
以下幾位著名基督教思想家、領袖和牧者,均曾藉寫作表達他們與疑惑搏鬥,尋找上帝的信仰歷程。
魯益師 C. S. Lewis
著有《返璞歸真》、《納尼亞傳奇》和《地獄來鴻》等經典作品,最受歡迎的基督教作家、思想家和護教家之一的魯益師曾言:「我發現從事護教工作,對我們的信心危害最大。」儘管他對現代基督教貢獻良多,有時也在信仰上陷入理性層面的掙扎。
魯益師提醒讀者重理性輕靈性的危機:「護教家常自置死地,唯一得救之法是從論證的網羅和理性的抗辯中抽身,俯伏於永在實存的上帝面前;亦即從護教理論走出來,與基督面對面。我們因而經常需要別人幫助——如使徒所言『讓我們彼此代禱。』」
雖然面對學術界的挑戰、私生活的種種問題和情感的搖擺,魯益師銘刻在讀者心中的始終是其論信心之作:「信心,對我而言,是一種藝術:是在起伏不定的情緒變化中,仍緊握理性曾認信的事……這是何以信心是如此重要的美德:除非能學懂梳理情緒,否則你絕不會成為成熟的基督徒,甚或是無神論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馬丁路德除了是宗教改革家和更正教之父,他還有一個雖不那麼體面卻頗著名的個性:懷疑。馬丁路德對信仰的疑問,無關上帝是否存在,而是祂的屬性。
他很害怕因著自己的罪性與上帝隔絕,雖然這恐懼引導他發展出在當時社會屬較激進的救恩思維,即人無法靠自身努力稱義。但在往後的日子,他卻一直揮不去對信心、思想及與上帝關係的種種懷疑。有一次,他對自己的召命產生排山倒海的疑問而陷入極大沮喪:「我臨近死亡和地獄之門已逾一星期了!置身在全體同伴之中,我仍感恐懼戰兢。基督對我全然置之不理。我在對上帝的絕望和冒瀆中顫慄。」
最終,路德惠澤後世的是由他推動的宗教改革與對恩典的倚靠。惟即使在教會歷史中地位如此舉足輕重,他仍常在救恩、呼召和上帝如何看他的疑惑中痛苦掙扎。
德蘭修女 Mother Teresa
德蘭修女教世人難以忘懷的是她對窮人和病患者付出那無私的愛。然而,她去世後所出版的書信集卻顯示即便是她,也常與疑惑角力。
媒體中,她的形象充滿基督的愛和堅忍的信心,跟書信集中的她判若兩人。她經常提及孤單、聽不見上帝的聲音、假冒為善和質疑自己的信心:「黑暗使我不論是心靈或理性都不見一物;上帝在我靈魂中是一片空白;沒有上帝在我裡面;當那渴求之苦是如此巨大;我渴望復渴望上帝……這種折磨與痛苦實在無法言喻。」
她常私下請求代禱:「極度渴望上帝;被遺棄;空虛;沒信心;沒愛心;沒熱心。不再有拯救靈魂的動力;天堂失去意義;請為我在此光景下仍能向祂展現笑顏禱告。」
她寫信給一位朋友說:「我說來像是內心正與上帝談戀愛——感受到溫柔、切身的愛。惟若你看穿我的內心,必說:『真虛偽!』」
雖曾飽嘗孤單和與上帝隔絕的況味,她忠於呼召的心志卻從未動搖,至今人們仍感念她對窮人的愛和忠主所託照顧他們的決心。
司布真 Charles Spurgeon
司布真是一名偉大的佈道家,不僅擅長傳講聖經深奧的真理,也能了解會眾在信仰上面對的困境。在〈靈性低潮中的心靈企盼〉這篇講章中,他直率地說:「當有人說:『我從不懷疑』時,正是我們需質疑他的時刻。我們該說:『唷!可憐的靈魂,恐怕你尚未上道,不然的話,你就能自省己身竟有這麼多問題,在基督身上能見到這麼多你不配得的榮耀,為此你會自慚形穢,甚至說出:救恩實在好得難以置信!』」
在另一篇名為〈牧者也發昏〉的講章中,司布真解釋說即使最堅強的信徒也有面臨沮喪時,失去從信心而來的喜樂,更以路德的掙扎為例:「強者不常充滿活力、智者不常出奇制勝,勇者未必英勇果斷,而喜樂者未必成天快樂……路德絕非軟弱之輩,卻給我們上千的例子……他臨終時心情起伏,毫不平靜,直到最後一刻,他還像個愛睏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啜泣著入睡離世。」
整篇信息驟看雖叫人心驚——們都不免會落入沮喪和懷疑之中——但這實在是一篇帶來盼望的講章:「智慧的訓誨是,不要因靈魂遭遇困境喪膽……不要丟棄你的信心,因它必有豐碩回報。即使被仇敵踐踏,仍要期望能翻身反勝。將你目前的重擔、過去的罪愆和未來的恐懼,都卸在主身上,祂絕不丟棄祂的聖民。」
加爾文 John Calvin
加爾文是更正教另一舉足輕重的教父,他的著作與思想仍對當今教會影響深遠。
加爾文認為疑惑對基督徒來說應是意料中事,不用害怕也不必驚訝:「當我們教導信仰應確實和堅定時,實在無法想像任何確信是沒沾染一點懷疑,或任何堅持能沒受絲毫焦慮侵襲。」
加爾文指出疑惑是信仰經驗的一部分,因上帝和祂的美善遠超人性所能理解:「由於不信是如此根深柢固地深植人心,以致若不曾經歷艱辛掙扎,沒人能說服自己親口承認說,上帝是信實的。」
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上任後,對教會及普世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更被《時代雜誌》選為該年度風雲人物,可說是當代最受歡迎的教宗。
他曾公開提及懷疑在信仰中的角色:「我們當中有誰在信仰歷程中未曾經歷猶豫不定、失落及各種疑惑呢?我們每一位,包括我,都曾經歷過,這是信仰必經之路,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產生疑惑時不用驚訝,因我們不過是人,脆弱不定,又能力不足。我們全都軟弱、有局限:不要恐慌。我們全都有過疑惑。」
他甚至在一次訪問中說,懷疑是信仰的重要成分:「若有人宣稱可解答所有問題,足證上帝並不與他同在;且是自我吹噓的假先知。就如引領上帝子民的偉大領袖摩西,經常陷入懷疑。你必須讓位給上帝,不要自以為是;我們必須謙卑。」
拉莫特 Anne Lamott
這位著名小說家、教師和講員曾在作品中描繪在疑惑中掙扎的經歷。
「我的信仰之旅並非一步登天,而是蹣跚地摸著石頭過河,」她在《人生旅途中的恩賜》2一書中寫道:「就像圓潤青綠的睡蓮葉子,一片一片緊連著,協助我逐步成長。每一片葉子都在預備我踏向另一片,我就這樣穿過了懷疑與恐懼的沼澤。」
「我信心滿滿,卻又懼怕連連,對任何事情都沒真正把握。記得湯姆神父曾對我說:信心的反面不是懷疑,而是百分百的確信。百分百的確信這描述完全捉錯用神。信心包含察覺到混淆、空虛及煩擾,並容讓它們存在,直等到亮光迴照進來。」
(本文“7 Prominent Thinkers Who Wrestled With Doubt” 原載於“Relevant Magazine”,蒙授予翻譯轉載版權。)
註釋:
1. Os Guinness. In Two Minds: The Dilemma of Doubt & How to Resolve It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76).
2. Anne Lamott. Traveling Mercies: Some Thoughts on Faith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3).
(相片攝影:Clint Adair)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