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振衣
阿華出生不久,父母因外出打工,將他交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輪流撫養。由於是雙方的獨生子女所出,因此得到特別的疼愛,阿華可說是在得天獨厚的愛寵中長大。直至升上初三,父母回鄉開飯館。
回家只感厭煩
學校在縣城,要住校,只有週六才回父母家。阿華發現,父母經常吵架,原因往往是做事的觀念和方式不同,而這亦正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的不同。以前阿華不覺怎樣,討好一下就能過去,但現在是兩者碰撞,父母都各不相讓,在準備升高中的壓力下阿華只感煩厭,所以總藉口學校補課,回家拿過零用錢就走。
高中了,課業更忙,阿華更少回家,即使回家都往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跑,享受少爺般的服侍,一切就似回到小時候!
到城裡上大學後,阿華室友阿力因家貧常自卑退縮、阿明易生悶氣、阿偉雖和氣,但總愁眉不展;班上同學也很快地三五成群;一張白紙似的阿華自覺在他們面前像個傻瓜,除讀書外甚麼都不懂,漸漸變得寡言。友情收穫太少令阿華總想回家,但每回都見父母吵架,有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還被牽扯進去。家,彷彿變了樣,不再像從前!
在校感受暖意
下學期開學,多名同學被抓到在宿舍內打麻雀,以致老師不時來查房,由此注意到阿華一室的情況。由於他們都不屬「問題學生」,所以易被忽略。這位胡老師開始低調地關心他們:晚上通宵趕作業時會打瓶熱水放房門外,早上起不來又會輕敲房門叫起。敏感的阿華察覺到這份關愛,內心暖暖的,但不知怎樣表達……
一天,他們又通宵趕畫圖表,門外又隱隱聽到水瓶落地的聲音。阿華決定開門出去,剛轉身離開的胡老師回頭給了他一個和曦的笑容,阿華低頭說了聲謝謝。胡老師進門來看他們的作業,豎起姆指,拍拍他們的肩膀,囑咐完工後要趕快睡,他會來叫起床上課。四人默默的聽著,感受著這股暖流……走到門口的胡老師又再回頭:「下星期日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有興趣跟我去過過節嗎?」四人不覺下意識地都點了點頭。
「我從未聽過這樣的訊息,」回去途中阿偉忽然開聲:「原來人活著不是只看自己!至於人有罪,要被拯救,好像也有道理……」阿華心中激動:「是的,自我中心,不想別人,所以沒有理解和溝通,人家說我們這些90後就是這樣的啊!」阿力和阿明也徐徐點頭。「下星期還去嗎?」四人各自默默點頭……同住大半年,這才是第一次有真正意義的溝通!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