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靈
現在的感恩節,不再是信仰上離與合的反思、生與死的抉擇、憂與喜的掙扎。
感恩節的初衷,要從一群朝聖者¹說起。
感恩:承載著憂與喜的掙扎。1620年冬,一群遠涉重洋,初抵美洲大陸的移民,在飢餓、嚴寒、勞累、疾病、死亡的煎熬下,艱辛渡過第一個冬季;為堅守信仰理念而共赴憂患的102位同伴,只剩下五十人茫然靜待不敢期盼的春天。但春天的生機沒有因人的失望落空,印第安土著主動來訪,慷慨幫助,教他們攔河捕魚、狩獵耕作、飼養火雞;且建立了彼此共處的關係。那一年,新移民獲得美好的收成,他們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歡慶,感謝神豐滿的賜予。1621年秋,是這群清教徒在美國獻上的第一個感恩節。
感恩:奮身於生與死的抉擇。1620年9月,一群寄居荷蘭的英國清教徒,為了徹底逃避宗教迫害,也為了傳承信仰理念,毅然在不宜航海的季節,登上五月花號帆船,頂著一眼風暴、一卷巨浪,足令他們蕩然無存的恐懼,奮身投向為堅守信念而遠征的生死旅程。經過六十六天風急浪高的航行,終在同年冬天安全抵達美洲大陸。這102位尋求信仰反思,堅持聖經權威的清教徒,被統稱為「朝聖者」。
感恩:無懼於離與合的信仰反思。1517年,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引發宗教改革運動;1534年,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建立聖公會。後來,英國教會因循腐敗如羅馬教廷。當時,部分英國信徒捍衛並堅守聖經才是最終屬靈權威而非教會;他們追求合乎聖經的敬拜,過敬虔的生活,尋求教會的聖潔,摒棄不合聖經依據的宗教儀式。他們因此被稱為「清教徒」,被視為國家和教會的敵人,接連遭受當權者的追捕、迫害,不得不四處漂泊流離。故此,他們又被稱為「分離者」。其中一群在英國史羅比聚會的清教徒,為逃避逼迫遠遷荷蘭,卻還是逃不了宗教威迫;為了堅守信仰理念,他們決定乘船奔向荒蕪的美洲新大陸,為自己和下一代尋找能踐行聖經真理的新國度。
感恩,是尋道者無懼於離與合的信仰反思;朝聖者奮身於生與死的抉擇;堅守者承載著憂與喜的掙扎。然後,他們深深領受了創造主掌權作王、耶穌基督犧牲救贖、聖靈溫柔撫慰的引導。最後,他們俯伏敬拜守信約施慈愛、顯聖潔行公義、賜恩惠予救拯的神;單單因著神,他們無盡感恩。
甚麼時候,我們會成為那群朝聖者,乘上五月花號,航向新國度,重新在神面前學習感恩?
註釋:
1. 朝聖者(Pilgrim),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又被稱為「清教徒」、「分離派」。他們在信仰理念上的堅持,致使他們與當時的教會分離,發展出後來的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等宗派。
感恩是一種自覺的反應,是超越看到自己的蒙福,而看到那位賜福者……我們蒙赦免,由死亡中被救贖出來,成為神的兒女;再也沒有比這更值得感恩的理由。(亨利.布克比)
為生命的一切—— 好事或壞事、喜樂或哀傷、成功或失敗、獎賞或受拒—— 心存感恩,要花上一番工夫……如果我們還是把人、事、物分成想要記住的與寧願忘記的, 就不能尋得生命的整全,並為上主的恩賜而感恩。(盧雲)
我們應當隨時感恩:過得好時為著過得好;過得不好時,為著它在我們裡面促成忍耐、謙卑、對世界的輕視以及對我們永存家鄉的盼望。(魯益師)
感恩也是一種意志:你可以滿懷信心地感謝祂,因為眼前的痛苦正是大好機會,讓祂為你展現極大的恩典。(史坦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