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懷
許多人讀書如浮光掠影:讀過便了,卻如過眼雲煙,只餘下「這本書很好看」的印象,究竟書好在哪裡,壓根兒說不出來。
寫「閱讀筆記」是一門閱讀藝術,也是一帖良方,確保我們不錯失書裡的珍寶;若入了寶山卻空手而回,至為可惜。那麼,寫閱讀筆記該從何入手?
前奏一:略讀
把整本書粗略讀一遍,掌握主要內容。注意特別印刷的字體和小標題,可幫助我們找出作者的主要論點。在重要的地方劃上記號,為寫筆記留下重點「路標」。
前奏二:重檢目錄
細閱目錄頁,探究章與章、章中段落與段落的關係,整理出作者的思考脈絡、書本結構的條理。目錄有如航海圖,是作者思路航程的勾勒。掌握了這幅航海圖,書中各主次重心自會浮現,免卻「迷路」之苦。審視目錄是為閱讀筆記做好草圖,在這基礎下寫筆記,便事半功倍。
動筆一:準備
便於增刪的活頁紙,最宜用來寫筆記;惟記得留點空間書寫讀後感或反思。大小標題分別用不同的顏色筆書寫,更章節分明。
動筆二:思考
好好思考,充分理解,去蕪存菁後才下筆,寫下自己領略的要點。筆記正是量度我們對書本內容理解多少的「探熱針」,切勿記下自己未能消化的。
動筆三:善用符號
活用並創作符號,扼要簡明地表達所記。常用的名詞,可用自創的符號代表,例如以「十」代表基督、「HS」代表聖靈、「P」代表祈禱等。
動筆四:剪輯加工
寫筆記無需原文照錄地謄抄,猶如影印機,不妨施展創意,將資料重新提煉、組織、整理,用自己的文字、以靈活的形式,重述作者的意思。流程圖、圖畫、對照表、方程式等皆可加以運用,將資料剪輯加工。例如作者用大量文字,縷述正反論點,可用表列方式呈現,對比效果更為清晰。
掩卷反思
能啟發讀者思考和反省的,才是真正好書;倘碰上這些寶庫,我們不應輕輕放過,要記下反思所得。故此,寫筆記應以刺激思考為目標,從中得益。例如,用顏色筆在筆記裡另闢一角寫下讀後感、領悟、反思、應用等。這種「主動——互動閱讀」(activeinteractive reading),活像與作者在時空中對話。
深度閱讀
初寫閱讀筆記,就算近乎抄書,也不打緊,所謂工多藝熟,多加練習,技巧自會純熟。下附一份閱讀筆記,以供參考。
閱讀的好處在此無需贅說,惟追求讀得精、想得深,閱讀筆記實是深度閱讀的好工具。《心意更新:如何調整內心生活》一書的作者麥哥登曾說:「不論哪個年紀,只要見他做筆記,就認出那人是愛學習的。」閱讀筆記是擷取書籍養分的良帖,不僅造就自己,也可服侍他人。
閱讀筆記實例
書名: 《基督徒之父是亞伯拉罕:反思根源 重建信仰》
作者: 馬文.韋爾森(Marvin R. Wilson)
出版社: 夏達華研道中心
目的: 基督信仰植根希伯來文化的肥沃土壤。本書簡介希伯來人的思想,讓讀者追尋信仰根源,反省信仰中希伯來文化的成分和元素,幫助我們更明白聖經,活出真理。
內容摘錄:
希伯來人思想
• 活躍好動:知道=實踐經歷和經驗過的(約貳4)
• 喜歡具體的東西,不愛抽象概念(約貳4)
• 詩歌的力量:注重抒發情感,常運用比喻和平行體(傳三1-8)
• 用言語塗成的圖畫:意象生動逼真(賽一5-6)
• 整個生活皆神聖,聖俗不二分化(帖前五17)
• 禱告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帖前五17)
教育
• 學習律法,以致順服神和敬虔
• 教學法:重口傳背誦,不重視筆錄
• 經常學習,學習律法就是敬拜
• 運用詩歌、音樂和視覺實物教材
讀後評論:
1. 作者好像把希伯來文化的晶片植入讀者的腦海,使讀者成為猶太人,並且擁有解經利器:想猶太人所想, 解釋聖經更準確。
2. 惟不應過度把基督信仰希臘化,應飲水思源,重溯信仰根源。
3. 每章結尾有現代應用,十分實用。
4. 書末列出經文索引,方便查經時引用書中資料。
個人應用:
1. 為優化解經技巧,會建立個人的「猶太人風俗文化資料庫」,深入了解猶太人思想和傳統。
2. 對猶太人多一份關注,也多三份尊重(參羅十一章)。
延伸閱讀:
楊牧谷著。《讀書這玩意兒》。香港:更新資源有限公司。
讀者可閱讀第十章:〈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