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室
「我有一個異象,教會是一個『有機文化生態園』;將被污染了的東西,重新作DNA改造。教會要有活力、有生機、參與多元文化,甚至孕育文化,『顛覆』歪曲了的文化,回到上帝原初創世的那種生態、視野和眼光。這是真正的福音:活潑、有生命力、具延續性。」
在探討信徒如何參與文學,以致文化的過程中,突破匯動青年培訓顧問李淑潔(淑潔)展現出上述藍圖。《世情》總編文蘭芳(蘭芳)和《阡陌》總編黎海華(海華)也為這幅藍圖的奠基——閱讀,文學及文化的基本功夫——出謀獻策。然而,一切必須始於信徒足下。
淑潔:
- 教會可嘗試實驗性的創意團契,容許從事或喜好藝術的信徒參與,給他們走在一起交流的園地,以藝術、繪畫、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元創意,去領受、探索、理解及敬拜上帝;讓參與者能自由、釋放地發揮、表達。牧者不用熟悉藝術,重要的是具胸襟,肯接納,願開門,不關閘。
- 參與的信徒在基礎上,應檢視個人的生活、文化、價值觀有否被社會同化;也應反省及裝備自己有更新信仰的視野。
蘭芳:
- 親子閱讀不一定只讀兒童聖經,可讀其他圖書,去看天父的偉大、創造的美麗;容許孩子選擇自己的興趣,給予多方面嘗試的機會。鼓勵年輕人多閱讀,給他們選擇、嘗試的空間。
- 教會導師、信徒可藉文學或有意思的書開闊眼界,並彼此傾談當中內容,討論生命意義。
- 很多事情都可與信仰結合,讓年輕人有機會從趣味出發,如音樂、戲劇、電影等;容許他們從生活中探討、摸索,嘗試結合信仰。
- 教會需以開放的胸懷,聆聽信徒在讀過好書後的領受、心得,讓他們感受被關心、尊重。如有信徒拍片後舉行試映會,就去欣賞表示支持,心態上的開放和接納是重要的一步。
- 團契內容要跟生活有關。我們真正關懷的,是人的生命質素、生活跟社會的關係。總的就是教會對時代的關懷。
海華:
- 要擴闊眼界,多元閱讀,如:文學、哲學、歷史、美術、電影等。
- 家庭、學校之間和學校、教會之間的宗教教育須連成一線,並加入美育;讓聽音樂會、看話劇、觀畫展、新詩朗誦會、郊野踏青等,成為尋常的活動。
- 建立親子閱讀時間;學校則需具胸襟及文化視野的教師,帶動風氣;教會團契的讀書會,不是一年零星幾回,而是化整為零,成立個別興趣小組,三三兩兩經常結伴品讀。
- 學校、教會提供園地、土壤,鼓勵有創意、願探索生命的人走在一起,從經營小花園開始,回應生活、時代,例如辦小刊物、作品朗讀會,給知音共賞。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顛覆‧文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