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爾悅
兩幅圖畫
說到憐憫,腦海裡浮現出兩幅圖畫。一幅在加利利,臨近黃昏晚膳的時候,耶穌面對萬多飢腸轆轆的跟隨者,祂拿起小孩奉獻出來的五餅二魚,舉手祝謝後分派開去,一下子就餵飽他們(參太十四13-21)。另一幅在撒瑪利亞,烈日正午,耶穌獨坐井旁,等候來打水的婦人;婦人與耶穌經過一番寒暄,驚覺自己的渴,惟有耶穌這活水泉源才能滿足她(參約四4-26)。她得著福音,也回村裡傳福音,更帶著村民去見那福音的源頭。
這兩幅圖畫似乎映照著現時教會對憐憫的兩種回應。二千多年前耶穌面對逾萬前來聽道的群眾,算是個超大型聚會,熱鬧異常。但那吃過五餅二魚的人,其後能緊緊跟隨主的究有幾人?井旁只有一個婦人聽道,她回到村裡作見證後,蜂湧到耶穌跟前的卻有一群。
一個也不失落
教會努力廣傳福音,將主最大的憐憫告訴世人是重要的,而實踐憐憫,關心孤兒寡婦、貧困老弱也是教會挺基本的慈惠服侍。近年有些香港教會興起派飯,有受惠者裹腹的需要得到滿足,有的更從這盒飯得到耶穌那生命的糧。然而,兩者的比例又如何?有牧者曾這樣分享說:「要將這服侍延伸到不同社區,難度不大,不過,當受惠者星期日來到教會,坐在會眾旁邊敬拜,跟會眾握手,就不是每一位會眾都喜歡。」
筆者想到另一幅圖畫:福伯常接受教會派飯,心存感激。一個主日清晨,他拿著老鄉從家鄉帶來的幾隻熟蛋踏入教會,舉起被污垢染黑的手遞給在門口接待的傳道,他帶點愕然的接過,擱在一旁。路過的會眾看著福伯的衣裝和舉措,有點訝然。傳道跟著邀請他坐在一位中年執事旁,也請他幫忙照顧,畢竟福伯是第一次參加崇拜的新朋友。聚會後,福伯離去,執事走到傳道面前輕聲說:「你要多點留心他,他身上有陣陣異味。」傳道聽著這話、想著會眾的眼神、看著擱在一旁的熟蛋,心如風浪波動,祈求主來平靜。
「是」的憐憫
「憐憫」,從來不是主耶穌的問題,因為祂是憐憫的主,祂願意每顆心靈都得著憐憫。「憐憫」,也不光是一盒飯的問題,我們的手與受惠者的手只是幾公分距離,但傳遞給受惠者的飯,僅只是以解燃眉之急的一盒飯,抑或是耶穌那永恆生命的糧,關鍵在施予者的心。
施予者心裡是否有憐憫,這不是「作」(doing)的問題,而是「是」(being)的問題。憐憫是生命的關懷,並非單單的物質施予。因此,施予者「是」一個憐憫人的人,比施予者「作」憐憫的事更重要。無庸置疑,為主作憐憫的事原已不易,要「是」一個憐憫的人,更需為主裝備自己。筆者近閱一篇由南非教會的克辛牧師(Trevor Hudson)所寫有關踐行憐憫的文章(編按:此文已轉載於本期《傳書》第4至7頁),克森牧師從個人對憐憫的檢視與實踐中,鼓勵讀者思考:我們是否願意親身接觸正在受苦的鄰舍?細心聆聽他們的心聲?又在安靜裡留心聽取主向個人發出的微聲,並反思這經驗的過程,跟從神向「我」發出的呼喚,以行動踐行憐憫。
生命的糧
當傳道、執事、信徒有憐憫,並在言行舉止中,一點一滴滲透出來,這種憐憫,才是真正的憐憫。我們要像耶穌踏進受歧視的撒瑪利亞,碰觸那些靈魂饑渴者的心。我們的心既要接上那活水泉源,也要流到那饑渴者的心靈,這樣的憐憫,才能帶來生命的改變。
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六章27及39節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祂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約六27、39)不失落主對我們的憐憫、不失落福伯、也不失落我們憐憫的心。我們願意為主呈獻自己嗎?
(作者是香港一小型堂會牧師,著有《穿越──剎那生命見永恆》一書。)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憐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