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廷蔚
(尼二11-20)
日本最近因九級大地震,面對隨之而至的海嘯和核洩漏,在巨大的傷亡損失與艱困中,日本人的冷靜、守秩序等國民素質,獲得很好的評價;但亦有批評日本的核能政策是建立在「有勇無謀」的施政上,致使核洩一發不可收拾。
事情要做得成功,的確不能單靠愚勇,需要智慧與勇氣並重,為主作工的人更應如此。
審慎的智慧
尼希米得到王的允准及支持後立刻由巴比倫起程,大概四個月後(參拉七9)抵達耶路撒冷。他先以三日時間休息和計劃,然後在夜間起來「察看」城牆。他並非輕率的觀望,而是檢視、查核城牆的實際損毀情況。他悄悄地以逆時針方向巡視城牆,先由西北的谷門開始,然後是西南的糞廠門,跟著是東南的泉門,最後回到了谷門。他在事前事後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是因他處事審慎,要先掌握城牆的實際情況。
尼希米掌握了城牆的損毀狀況後,才向猶太人解釋,並呼籲他們起來重建。尼希米體會到為神作工不能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必須要與人同工,況且這是整個國家民族的事情,人人都應該承擔。藉著見證神在他身上的作為,以及王恩待他的事,尼希米激勵猶太人起來與他一起重建城牆(參二17-18)。
堅定不移的勇氣
要修築破爛的城牆、焚毀的城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荒棄多年也從來無人過問,重建的必須性就容易被質疑了。然而,聖經描述猶太人當時的回應是積極的:「於是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做這美好的工作。」(二18,《和合本修訂版》)「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英文聖經是“strengthened their hands”(KJV & RSV),翻譯自原文聖經,就是形容他們沒有遲疑,更堅決勇敢的作這事情。雖然他們的行動引來敵對者的輕蔑、譏諷,尼希米卻沒有灰心、沮喪,因為他知道這是神要他作的事情,祂會使他們成功(參二19-20)。
重建城牆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還要動用極多的人力及資源,這又談何容易;加上敵對者的譏諷、誣蔑,都衝擊著參與者的信心,稍一動搖,便難以堅持,出現信心危機。因此,重建城牆委實是又大又難的事。面對困難和挑戰,很多人會採取得過且過,甚至放棄的態度。但尼希米認清神的心意,確信神會帶領,更以神昔日如何看顧他為信心的基石,也是今日他不輕言放棄的動力源頭。
今日的反思
耶路撒冷的百姓對城牆的荒涼已經習以為常,就算是別人的凌辱也視為等閒,沒有想到要起來重建,直至尼希米站出來呼籲。作為神的子民,我們是否也習慣了教會的荒涼?我們是否已習慣了受誣蔑、譏諷而得過且過?我們是否願意振奮起來改變這種狀況,讓教會得著復興?昔日神讓我們經驗祂的恩惠和看顧,是今日我們起來為神作工,並且勇敢堅持下去的動力。深盼我們從神得著智慧,認清祂的心意,謹慎並勇敢地行事!
(作者現為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