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非
不知你們是否想過甚麼是神聖的空間(Sacred space)?
自然離不開神、人和一個地方的組合。這應是一個讓人默想創造主的地方。
人類創造神聖空間來敬拜神、榮耀神,是人本質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裡都有聖所的建造,奇妙的是,所有神聖空間都脫離不了和藝術嵌合:教堂建築、傢具布置、宗教形象雕刻、彩色玻璃、畫作、肅穆優雅的儀式、詩歌、香味和燈光設計等,勾織出豐富的神聖氛圍。人在其中,用詩歌敬拜,領聖餐交流,並和神聖建立心靈的連結。
獨處安靜的空間
然而,可曾思考過「神聖空間」在我們個人生活裡的重要性?
一位猶太作家Joel Kotkin 在《城市:一部世界歷史》一書中提到,一座城市需要三個條件才能生存:一是提供人身保護安全,二是提供興旺的經濟條件,三就是提供神聖的空間。且說這三者缺一不可。
此處所指的「神聖空間」,顯然不是實用或功利性,提供吃飯、睡覺或娛樂之類;而是指在這空間裡,可認識自我,看清和他人的關係,以及了解神如何在我們生命中和世界上作工。而且神聖空間除了指和信徒共同敬拜的教會聖所,每個人也需要一獨處安靜的個人神聖空間。
聖奧古斯丁說:「我心不安,只有在祢裡面可得安息。」人心會不安,就是因人心深處有個渴望,想要尋找神。然而,「尋找」常要在一安靜、獨處的時空裡,才最容易進入神聖。不論生活有多忙碌,我們都需要有一神聖空間,來到上帝面前得安息,且更新自己的靈。
在這空間裡,可以有些簡單優雅的環境布置,幫助自己凝焦,不受打擾地作些默想和禱告。天主教靜修營地在這方面特別注重,地方不見得大,但庭院有特殊設計,雅緻角落處處:雕像、樹蔭、泉流、花叢和座位。坐下後,眼光所落之處皆悅目,耳邊有時還可聽到鐘聲和水流聲。
學效耶穌退下來
雖然我們常說「境由心生」,基督教信仰也強調只要用心靈和誠實就可敬拜神,形同只要脫掉鞋子之處就是聖地。但人的肉體難免軟弱,環境吵雜常會影響心情。在紛亂中還欲創造獨處的超然狀態,會是一艱鉅挑戰。
耶穌也不隨意接受如此挑戰。祂沒有隨「需要」起舞,每求必應,醫治、趕鬼或教導不停。祂的服侍乃有一韻律,每告一段落,就撤退,作了就退、作了就退… …像潮汐,週而復始。
這和我們對服侍的認知不太一樣。因服侍總給人衝鋒陷陣感,凡事都像要「衝上去」,但是耶穌卻示範了要如何「退下來」。而且,是退到海邊、曠野,或獨自去到山上。大自然顯然是一個無需布置點綴的神聖空間,樹影、花姿或山形、水影,還有風聲、蟲聲、海濤聲,美不勝收。透過這些創造物,我們可來到上帝面前敬拜。
中國人說「沾點地氣」,和大自然氣息相通,對自己的身心靈會是一道健康的滋補。此處絕非形同泛靈式的和「萬物同一靈」,而是透過大自然的創造物來默想後面的創造主。請問你們有多久沒「沾點地氣」了?我們需沾點地氣來和神聖作深度的交流。在生機勃發的春季,盛開結果的夏季,葉落風揚的秋季,或枯枝向天的冬季,皆可讓我們在天地間探身親近神。
沉澱心境進神聖
若無法出遊,也可在案頭插一枝清幽的花,放點讚美詩歌,即成一神聖空間。任何可幫助自己沉澱心境,不成為偶像的,都可作神聖空間裡的媒介。
重點是我們需要神聖空間來平衡自己的心。我的書房面山,坐在其中,四面圍繞我的是書,抬眼望出去就是山谷,吐納的是書香和山氣,堪稱文人的「桃花源」。但因一台書案上的電腦,使得公私空間不分,常常眼神心思都被許多行政事務佔據了。
因此關掉電腦出走,成為一個必要。自己因服侍過於密集,常需「進廠修復」。於是有時和先生牽狗爬我們家後山,翻過山就是公園。春天時,滿園梅林盛開,嫣紅蛋白相間,滿樹滿地的色彩,讓人想到「恩典」。夏天去南加州聖莫尼卡海邊,日暮時分,天地灰藍光暈間,觀看海鳥成群在海浪間忙碌啄食。恩典!
我們也在學習像耶穌,找機會上山和下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日的靈修時間。在書房裡,一推開椅子,丟下一塊墊子在地上,就是跪下禱告的地方。抬頭望出窗外,高高山頭,真有「耶和華幫助」從那而來的感覺。
書房靠牆有一粉藍色搖椅,大小剛好夾在書架中,那成為我大量閱讀書寫靈修日記的地方。眼前窗口面陽,因此一日之間陽光的不同角度,伴隨我筆在紙上滑移。天地靜好,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台灣一所餐廳牆上寫著「簷低不礙雲,窗小能邀月」。誠然,神聖空間大小不拘,只在胸豁是否寬闊,心靈是否誠實,能來到上帝面前,就是神聖。
請問你有一個神聖的空間麼?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你可心無旁騖,只單純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和默想麼?盼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神聖空間可在靈裡得安息,並重新得力。
(作者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辦人)
文章經編輯刪節,原文取自作者博客網站。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